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书法到底有没有法度?感觉写的很随意?
法度,书法,米芾宋朝书法到底有没有法度?感觉写的很随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宋朝书法到底有没有法度?感觉写的很随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因为毛笔书写有法度了才叫书法,如果毛笔写字无法度就是书写,不是书法。宋代书法当然有法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都有法度。写得很随意是因为个性张扬,就像苏轼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但历代的民间和官方实用书写无法度,不能称为书法,只能称为干禄字、写经体、台阁体、馆阁体。那怕学了王羲之书体,如果没有法度,也只能称为院体(院指翰林院)。
一个简单的道理,以法度为标准:有法度了写得随意放纵也是书法。无法度了写得端正规矩也不是书法,只是书写。这个道理古人都明白,因为从小学写毛笔字是实用,无法度。书法的笔法要长大后另外去苦学,学到了才是书法。
今人从小写字用硬笔,所以不明白法度与书法的关系,以为写写毛笔字就是书法了,错!错!错!便是当了主席也是错,因为写的毛笔字无法度,只是墨猪。骗骗不懂书法的人们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朝的书法有法度,但没有高度。
纵观书法历史,宋朝的问题最大。这主要是宋代的文人墨客从内心是抵触或者回避前朝书法的。
所以,他们的书法就是想绕开古人,就是要展现自己。
他们极力创新,欲超越前人,这从想法上看上去不错。但如果创新失去前人厚重文化积累的支撑,就不会有大突破。
有人说,宋朝的书法很讲"意象“,这不过是给宋朝的书法戴顶高帽子安慰一下而已,“意象”?,哪个朝代的书法没有“意象”呢?这是不是太虚幻太无聊了呢?
也许宋代的文人大学士在文学上的高超境界,让他们比较轻视书法上的钻研,这种理由也可能是存在的。
因为古代的书法权重,在青年才俊的整体素质权重中是让位于文学的,所以当他们的学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出现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状况似乎也是正常的。
给宋朝书法做一句话的总结:传统的东西没有深度,创新的东西没有高度,给后代的贡献基本零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评书帖》总结历代书风为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但宋代的尚意书风,不代表没有法度,而是不以法度为唯一标准。
唐尚法,宋尚意
后世公认,书法创作从尚法到尚意,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革新。
中国毛笔书法自秦李斯起,经汉魏至晋,由篆隶入楷。经欧阳询、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继承探索,又经颜真卿、柳公权化俊挺为雄劲,楷书在唐代法度完备,臻至巅峰。
如唐诗之盛况逼使宋词另辟蹊径,唐楷之规模也促使宋代书法锐意创新,别开生面。
唐代书法以楷书为雄,宋代书法则以行草为美。
由书法入书道
苏黄米蔡,宋代四大家的书法作品及理论,标志着宋代尚意书风的成熟。
苏轼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率先倡导尚意书风。
他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理论,强调书法要以法则为基础,表现个性、品德和学养。即书以载道。
黄庭坚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强调学养之余,还要表现道义。
他说:“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要求熟能生巧,突破法度,抒写性灵。
米芾在苏轼的基础上提出“无刻意做作乃佳”。有法而不刻意遵法,以真为美。
要而言之,宋书尚意无法,针对的是唐书的森严法度而言。若超越法度,为笔墨注入灵性,则赋予了书法全新的韵味与意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比如一棵大树,它顶端树梢很细小,你能说它不是大树的枝条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人书法注重意趣,不受唐人法度的桎梏而以个人的情绪挥毫,看米芾书法的率性便知,关于米芾的八面出锋,我看很多人讲的未免拘谨,仍以中锋示之,而米芾自称是“刷”字,这就道明了他的随意,如太讲法度那就没有“刷”的意思了。当然老米不是不讲法度的,像他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只是看在什么地方,而他的八面出锋才是米书的颠狂性情,他写字的笔法就像李向阳的枪法,举手就来,又稳又准,如果是每写一点都要画一个园圈圈那就成了卧射规规矩矩的练好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