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延迟满足“骗”了多少父母?耽误了多少孩子?
孩子,父母,棉花延迟满足“骗”了多少父母?耽误了多少孩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延迟满足“骗”了多少父母?耽误了多少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别人不知道,也没有统计过,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就是一个被“骗”的人。
不过因祸得福,由于觉得延迟满足并没有帮到孩子成长,由此我学习了心理学,本来是想寻找,为什么没有让孩子很好成长的原因,没想到发现了心理学让人着迷的一面。
延迟满足之所以能骗到人是源于一个实验。据说60年代有一个给糖的实验。实验开始,孩子们被告知:给你一颗糖,如果15分钟后给你的这颗糖还没有被你吃掉,你会再得到一块糖,这样你就会有两颗。实验过程中有2/3的孩子把糖给吃了。于是他们就只有一颗糖。
14年后追查实验的结果是。那些没有等到第2颗糖的孩子都比较自大,在别人眼中都是顽固并容易受到挫折的人,而那些能够管住自己,拿到两颗糖的孩子,则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可靠性,坚定、守信、成绩也更好。
这么一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可以拿到两颗糖的孩子。但是他们没有告诉大众的是这些拿到两颗糖的孩子是怎么一样的成长过程?
有人就在孩子刚出生后不久,说孩子不可以一哭就抱,要让他慢慢养成延迟满足的习惯。也不可以一哭就给吃的,让他多哭两声,可以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如此种种,大家都围绕着延迟满足,做了各种工作。
其实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孩子生命的最前期不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延迟满足。尤其是新生儿到一周左右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孩子。立刻得到满足,一哭就给吃的,一哭就要被抱起来,能够得到家人满满的照顾呵护,让他体验到随时随地和母亲连接在一起,满满的安全感。这样才能在他人格里构建起一个健康满足的自体形象,才有助于以后做到延迟满足。
否则孩子体验到的是无助、弱小和不安全的感觉,他眼前的那颗糖如果现在不吃以后可能都没有,他怎么可能不立刻拿起来吃掉呢?
所以说延迟满足是有用的,但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只单独看延迟满足,是不科学的。也就是一种“骗”。
希望我们更多人能够看到一个知识点,主动的加深理性学习,拒绝被骗。从而享受到知识的红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延迟满足式的育儿方法,是否真的如教育专家说的那么神奇,又或是很多家长嗤之以鼻的纸上谈兵育儿法,至今尚未有定论。或许,育儿也需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许对这个孩子适合延迟满足,但对另一个孩子却未必有用。
一,延迟满足的前世今生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所说的忍耐,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迟延满足效应或称糖果效应。
这一切来源于一个“延迟满足”实验的研究结果。
“延迟满足”实验,是20世纪60年代,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进行的一个著名实验。研究人员先后在幼儿园找来数百名小朋友,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1/3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后来,研究人员追踪到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结果发现:那些没有耐心的“不等待者”的个性都比较孤僻、易受挫。而很有耐心的“延迟者”则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且拥有冒险精神,个性大都比较独立、自信。而在学业方面,后者的平均水平更是更胜一筹。“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的称谓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在学习能力上,“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高出20分。
由此也诞生了那个著名的论式:能克制自己,延迟满足感的人,更容易成功。
二,延迟满足实验的取样与结果存疑
在2018年,纽约大学的泰勒(Tyler Watts)、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格雷格(Greg Duncan)和浩南(Hoanan Quan)发文说,他们重复了棉花糖实验,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棉花糖实验的意义是存疑的。
按照文章的说法,泰勒等人一开始就对棉花糖实验存疑。比如原实验只包含了90名儿童,而且都是从斯坦佛大学幼儿园选出来的。所以他们对实验做了修改,比如包含了来自各种家庭的超过900名儿童,也严格控制了某些因素,比如儿童所在家庭的收入。毕竟,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儿童推迟满足感的习惯,或者他们的长期成功。
从泰勒等人的结果来看,“能延迟按足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的结论得到的支持相当有限。相反,“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社会经济背景,正是这种背景,而不是“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决定了孩子的长期成功。研究进一步发现,如果孩子的母亲念过大学,那么从标准测试分数和母亲对孩子行为的评价来看,选择“延迟满足感”的孩子并没有区别。如果孩子的母亲念过大学,那么考虑家里可见藏书的数量,以及研究人员在场时母亲对孩子的反应等因素,选择“延迟满足感”的孩子也没有表现得更好。
三,延迟满足的局限性
1-延迟满足不适合3岁以内的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总在“温室”里成长,觉得抱着长大的婴儿不容易满足。所以在宝宝哭闹的时候选择视而不见,等宝宝哭完了才去抱,目的就是为了让宝宝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但是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宝宝的未来性格形成和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危害。
上一篇:赵英俊是不是音乐才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