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蒸发量是3000毫升,蒸发量是哪来的?
蒸发量,沙漠,塔克拉玛干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蒸发量是3000毫升,蒸发量是哪来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蒸发量是3000毫升,降雨50,那2950蒸发量是哪来的?如果2950是地下水,能不能把地下水抽到地表,把沙漠变成草原或者森林。这样每年蒸发量就会降低,降雨增加。这样会不会反而降低了地下水的蒸发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在讨论新疆干旱的时候,往往引用蒸发量数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因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为此才会形成沙漠景观。可是这里一年降水量才100毫米,那么2900毫米的水从哪里来的?笔者写过多篇新疆干旱的头条,评论区是有提出这个疑问的,看来这里还要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有关于蒸发这个概念有深刻的体会,比如我们晾衣服,水分蒸发掉了,衣服就干了,这是衣服里水分被蒸发掉的原因,后来人们还发现,晾衣服干的快慢受各种因素影响,天气晴朗了衣服干得快一些,阴天慢一些,看来还与天气阴晴有关。
此外还与季节有关,春天衣服干得快,冬季则慢一些,有风和无风还不同,有云和无云还不一样,位置通风与闭塞还有差别等等,单就晾衣服就有这么多体会,这些现象都与蒸发有关系。至于蒸发多少衣服才会干,我们没有量化数据。
敦煌位于祁连山脚下,塔克拉码干沙漠东边缘,古代丝稠之路最兴旺的时候,这里成为了繁华之地,当时人们的交通主要依靠牲畜,客栈里有一个饮马用的石槽,上图,每当客人住店时,就要用石槽饮马,有时由于各种原因,石槽里的水没用上或没用完,过了一二个月之后,这些水被蒸发掉了,石槽里水便干了,这便留下了蒸发数据,例如,水槽深度20公分,一个月蒸发完了,那么这一个月的蒸发量就是20厘米,这是人类最初期获得的的蒸发数据。
上图,这是古代敦煌用的储水槽,高3米多,常常利用夏季冰川积雪融化,把水存满,以备干旱之需。兵荒马乱年代,有的家人遭此劫难之后,这个储水槽闲置下来,一年时间蒸发干了,人们测得槽水深2500毫米。人们可以得出结论,敦煌这里的年蒸发量约2500毫米。
如果把这个储水槽放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它的蒸发量就是3000毫米。这个蒸发量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只有50~100毫米左右,哪里来的3000毫米蒸发量,这只是反映了该区的蒸发能力,并不是每年实际蒸发量,是一个虚似数值。
地表没有水了,就要蒸发土壤里的水或地下水,地下水就会沿着土壤中的毛细管上涌,水份上来了,盐分也跟着迁移,到了地表后,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参与了大气循环,可是盐分也落在的地表,成年累月的蒸发,年得一年,上百万年后地表覆盖了一层厚厚盐碱。罗布泊那里有一个国投的钾肥厂就是利用这些盐碱建厂的,盐份这么高,能长出小麦、水稻吗?如果想让土地长出小麦来,得用水冲洗盐碱地,哪来的这么多水,即使引来了水,每年还要蒸发3米厚的水,大家算一算这是要用多少水才能长出小麦来啊。
上图是罗布泊,在塔里木盆地经常有一些尾闾湖,如罗布泊,哈拉奇湖,这些湖泊往往是夏季有水,冬季就干涸了,或是丰水年有水,旱年见湖底了,这些湖水去哪里了呢,被蒸发掉了。
如果适逢这几年降水增多,湖水到了次年还没有蒸发完,这个湖泊可能会保持下去,年复一年,这将成为沙漠中永久存在的湖泊。我们可以利用蒸发量数据,来推测一下每年需要 注入多少河水才能让湖泊存在下去,这个蒸发量是真实存在的,一年的蒸发量确确实实是3000毫米。
我们要想沙漠变绿州,就要参考3000毫米的蒸发量这个数据,自然界没有这么多降水,就得需要调水,前期讨论引藏水入疆,要调多少水呢?至少要给每平米土地上铺上3米厚的水,这才刚刚满足蒸发之用,这还没有植物储存到体内的水。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万平方向公里,大家算一算这要调多少水进来才能让沙漠变绿洲。
当然网友还要问,塔克拉码干沙漠下面有丰富的地下水,我们可能利用地下水抽到地表,可以先恢复出森林之后,再让沙漠变绿洲,能成为可能吗?
上图是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库车~和田公路,为了躲避风沙的侵蚀,在公路两旁抽取地下水营建的防护林,知道这需要什么代价吗?两旁隔一公里就有一个小房子,用来抽水浇灌森林,常年有人值班,这条公路那么长,这要花费多少人力去维护,这个成本如果用于生产出小麦、水稻,这个小麦生长出来估计只有收藏价值了。
有的网友说,只要能长出成片的森林,就有了良好的生态循环,降水量就会增加,这是虚幻的想法,如果我们人力之为能让它长出森林来,那么地球演化史上就不会变成沙漠了。从长远来看,这里高达3000毫米的蒸发量,是不适宜植树,植树会加大蒸发量,地下水带来的盐分还会让土地面临的盐碱化问题。这些都是得不偿失地做法。
沙漠就是地球上地理事物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道法自然,才能充分利用好沙漠这片土地,沙漠变绿洲只是我们追逐的梦想,只能在山麓带该宜林的宜林,该垦荒的垦荒,这才是西部地区未来发展方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常人的认识里沙漠是非常非常缺少水份的,因为沙漠的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好几十倍,以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平均年降雨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年蒸发量超过2800-3500毫米。经过千百万年的水份入不敷出,应该早已没有什么水了。可是现实情况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沙漠里有水,如果没有水这些年我们的蚂蚁森林能长出一颗树吗?沙漠里的生物比如沙漠蜥蜴就不可能成活。有过夏天沙漠过夜的人可能会发现,早晨的帐篷下面是潮湿的。沙漠不是我们想象的缺水,沙漠水份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完成,不光光靠降雨。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沙漠快速升温,晚上沙漠急速降温。极大的温差使空气中的水份在夜晚凝结,并渗入沙层下面。比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身在空气中一会就全部是水一样。沙漠昼夜温差极大,有时昼夜温差达50度。极大的温差使空气上下对流平凡,这就是一般沙漠上空比较晴朗少云的原因。对流空气使沙漠产生大量的风,而且能形成沙漠的地方必然是一个天然的背风的地方,它的迎风面必然有挡风的东西比如山脉。沙漠里的风平时白天是上升的吹,如果风是平吹的,就不可能形成来回移动的沙丘,只会形成戈壁滩。因为白天地表快速升温,热空气上升。就和我们看见的在上坟烧纸的火盆里,火老是向上旋转形成旋风的道理一样。这也是沙丘形成和不断来回移动的原因。沙漠中的沙子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来回移动快速磨擦,沙漠里的沙丘是在不断移动的,仔细观察表皮的沙子就会发现沙粒像是显微镜下的微生物,都在快速移动。来回移动的沙子越磨越细小,经过风的筛选,细小的被吹到边上。中间留下差不多大小的,犹如农村秋天打粮食的扬场一样,来回住上一扬皮壳都被吹到边了,粮食留下来了。到了春季季风来临,周边被研磨的非常细小的颗粒被大风携带吹到远方,形成沙尘暴,沙尘暴携带的沙尘就是沙粒在不断来回摩擦下形成及其微小的颗粒。我们以为沙尘暴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其实沙尘暴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亿万了。每年春季的沙尘暴,其实都是地球自我修复的过程。我们一直以为沙漠是我们乱砍滥伐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其实不是那样的,沙漠周边地区人口非常少,根本形不成农业,古人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而且古人是游牧不是固牧,不可能傻的把植被啃的光光还要放牧,周边植被丰富的地方多的是。沙漠的形成和地理位置有直接的关系。沙漠不会像我们想想的那样快速无限发展下去。沙漠的形成有它特殊的地理环境。现在沙漠的危害被我们远远放大了,沙漠对地球的作用之大,我们远远没有认识到。没有远古时期的沙漠就没有我们现在肥沃的土地。沙漠和我们的农业耕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现在好多肥沃的土地都是沙漠和沙尘暴给我们创造出来的。这些年我们努力想消灭沙漠,在沙漠上种出一片森林来,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沙漠的原因。我们人为的去改变沙漠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不要刻意的去改变自然是最好的保护自然。
上一篇:自己离职,公司要扣除2000元的培训费,请问合法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