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什么的向往?
诗人,一声,文人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什么的向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什么的向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昆虫世界,人们对蝉的无知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蝉有极其独特的一面,由此并赋于它精神上的寄托,赋于它生命重生的意义,它因此而升华,成了文人墨客死而后生的勇气,成了达官显贵死后得以重获生命的玉蝉。
蝉的文化历千年之久,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出土多见逝者有此玉蝉,形态各异但很具刀功,蝉的文化一直咏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蝉
化外修行不知年,
一朝破土始见天。
可怜尚未鸣高树,
已做他人盘中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起咏蝉的诗,最经典的当属唐诗中的咏蝉三绝,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广为人知,不乏大家的解读,我就不再班门弄斧。在此介绍一首咏蝉的小诗:
闻蝉
唐·来鹘
绿槐影里一声新,
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
有愁人有不愁人。
这是一首咏新蝉的诗。
高大碧绿的槐树里,突然传出一声略带嘶哑的蝉鸣,就像缥缈的薄雾和轻柔的风,力量还没有聚集起来。不要说听见蝉鸣总是会引起惆怅,其实有人愁也有人不愁。
为什么说听见蝉鸣会有人惆怅呢?我想有两点原因:
一是听见蝉鸣易令人感慨时光飞逝。时光从春天走到夏天,是润物细无声的,悄悄的,初夏的第一声蝉鸣,总是蓦地惊起我们的时光之感,又一个夏天来了,时间过得好快!骆宾王说“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狱咏蝉》)”,罗邺说“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蝉》)”,表达的都是这层意思。
二是蝉声让人想到离别。杨柳代表着离别,杨柳上的蝉鸣也就成了离声别调,“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罗邺《蝉》)”。宋代柳永那首著名的描写离别的《雨霖铃》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篇,用寒蝉凄切的鸣叫来作为背景,衬托离别之苦。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写法,将蝉鸣与惆怅剥离开来,我想作者听到初夏的第一声蝉鸣,是欣喜的,他欢迎夏天的到来。
诗人简介:
来鹘生于唐末,是一个不太著名的诗人,但他的一些诗写得很好,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是这样介绍他的:
来鹘(?-约883)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咸通间举进士不第,隐居山泽,后客死扬州。其诗多写旅居飘荡、穷愁困苦的生活,亦有关注民意疾苦之作。《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唐才子传》卷八有来鹘的传记,但做“来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什么的向往?
古人搞不清蝉吃什么,想当然地认为它们是靠饮露水生存。
饮清露,驾长风——这是神仙的标配啊,因此慢慢地蝉就被高看一眼。
将蝉逐渐上升到志气高洁代表的意象,大概是从曹植开始。
《蝉赋》曹植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
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
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
乱曰:
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太阴逝兮。
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曹植这篇《蝉赋》中使用了大量“清素”、“澹泊”、“贞士”、“无求”、“清流”、“贞素”、“节、洁”等用来形容高雅士人的词汇。
相对于以前写蝉的诗文来说,曹植笔下的蝉,人格化已经完成。
从这里开始,古诗词的创作开始大量使用蝉的意象来自我明志。
南北朝,唐,五代,宋,都有不少写蝉明志的佳作,但是宋之后相对就普通了,因为借物言志,特别是借蝉明志的方法不流行了,有可能是诗的没落,有可能是对蝉的认识改变,但更大的可能是孤高自洁的行为处世方式在官场逐渐失去了市场。
想混迹官场,就别想着一个人在枝头傻叫,要食人间烟火。
写蝉的名篇有三,一是初唐虞世南的《蝉》,另一首也是初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还有一首依旧是唐朝,不过是晚唐李商隐的《蝉》。
这三首作品各有特色,虞世南的清高不俗,骆宾王的含冤待雪,李商隐的自怜自爱,但是蝉在这三首作品中都是性格高洁、不愿与俗世为伍的形象,也都是诗人本身性格的映射。
以上三首写蝉名作,本人都有图文赏析,这里就不再详述。
在其他时期,其他作品中,蝉大多是以时令标志出现,引导天气变化、思乡之情,再有就是用其响亮的叫声反过来写幽静,总的来说大多是诗词配角。
所以要通过蝉来了解古代诗人的向往,大概就是这种高人一等,俾睨众生的清高感。但是这种含义是局限于唐宋诗词里面的,再往后,特别是到了今天,基本上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