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对普洱茶是品茶的终点站有什么看法?
普洱茶,食物,茶叶你对普洱茶是品茶的终点站有什么看法?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对普洱茶是品茶的终点站有什么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创问答:真茶君—普文
《1》
很多人在谣传喝茶的终点站在普洱茶,很无奈,每个的饮茶习惯都不同,普洱茶的制作工艺确实比较传统,在唐代,宋代、明代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很多绿茶商人认为普洱茶是靠炒作的,普文更不认同,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值得考究,树种值得保护,更像很多人认为是落后树种,反而我们在制作环境的茶人,认为大叶种茶树确实很有市场,云南的生态环境是优质的。
《2》
普洱茶进入市场,以苦涩口感多变,香气多变,可存储的茶为切入点,其实这传统制作工艺上的一种延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较为实用,但是普文作为喝茶人的终点站,普文认为不一定,需要根据某些情况而定,不合适喝,怎么会成为喝茶人的终点站呢?
《3》
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引导茶友,普洱茶的工艺已经非常乱,炒作非常混乱,喜欢的普洱茶依旧喜欢,喜欢铁观音的依旧铁观音,茶品类不会因为某款茶的盛行,其他茶会消失,众口难调,说白了自己喜欢喝就好。
《4》
喝茶人的终点站永远都不会是单一的普洱茶或某款茶,而在我这么多年茶行业中摸爬滚打,我相信喝茶的终点站会在以优质生态为第一要素的茶,而非生态无有的茶品,在未来,我更加坚信,也更加执着,以生态为第一要素,以原生种茶树为基础,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为保证。
真茶君—普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用谣言的眼光来看吗?每个人接触的茶叶不同,喜欢的茶叶也不同,请不要用你的意见来代表别人的看法,我也只代表自己。
我是浙江茶商,也爱喝茶,接触茶叶二十多年了,在我们圈子有一个不成为的规矩,谁喝普洱谁就是不懂茶的小白,就是装逼,谁吹嘘普洱谁就退群,离圈子远远的自个装逼去。这样还有喝茶的终点之说吗?
在我们看来什么是好茶?色香味形,甘润不苦涩,茶叶成朵成片完整成型,更重要的是茶叶是农产品有机物,是食品饮品,一个又苦又涩,熟普都有一股猪泔水异味,还可以越陈越好,不要保质期的低档劣质过期边销茶,都是老梗老叶和最好的茶叶能相连?哈哈哈哈哈哈,有病吧?更何况背后的港台茶叶骗子忽悠炒作,这个地球哪里是骗子中心?还记得茶叶蛋,榨菜,田鼠哥吗?还记得电信诈骗,直销传销,保健品这一类的理论中心吗?假如说这个地球弯弯讲故事第二,是没有地方敢第一的,这个地方发明了喝茶的终点?
喝茶没有终点,可以去尝试不同口味香味工艺特点的茶叶,不过普洱除外,防火防盗防普洱就是喝茶最低的门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说是终点站呢?你是说别的茶都比不上普洱茶是吗?不能这样认为,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普洱茶是不是品茶的终点站?先来看看这个视频
现在对这五分钟的视频做个讲解:
这个五分钟的视频总体说明了,通过同样的芽头,大小,分量,色泽一致性,材质相同,水温相同,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现在所有的“形”或者形式控制到相当精确的地步,他们也是有品质区分的。也就是说,茶叶无法通过外观,以及品尝来说明品质问题。也就是说——现有的茶叶分等级标准,是有缺陷的
这说明了很多问题:
1,科技有缺陷,这个缺陷在于,忽略了安全性。就是真正的食品安全健康标准。
我们知道,食品安全标准是抽样检查,并不能保证我们健康,这是肯定的。这是“形式”上的缺陷。与科技本质的缺陷相关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用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陆羽鉴水神鉴的内容做了说明,这段历史——真实有效,无误,不虚假。
在视频中,我把陆羽神鉴的内容,以及解释都放在了里面,大家可以参考,做笔记。结论是,在通过不品水的情况下,能将同一水域中不同部位的水品质分出来,陆羽已经属于“神鉴”,“茶圣”的名号当之无愧。
2,说明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目前,还没有设备可以做到这样的测试。也就是说今天,拥有这样的技术,说明了科技还是无法超越自然。
3,这个技术说明了我们古时候对食材安全性的判定,同时,根据药食同源的原理。这个技术可以判断出药性。因为在茶经中,陆羽对茶,对水的内容中,都不止一次提到了安全性,这个安全性没掌握好,我们就会有各种“疾”。比如,一之源,最后一段说,“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这段总体是说,茶叶的寻找就像人参一样,很累,人参根据效果分上中下,根据产地分出了好与坏,有些地方并无效果,在知道找人参困难的情况,我们也就知道找茶是很累的。
以上这些说明了普洱茶什么?说明了通过品普洱茶后可以有陆羽一样的鉴水技术,这个技术通过改动,成了今天,无接触看芽头分品质的技术。
陆羽没喝过普洱茶,的确可以这么认为,因为今天的记录中,他没有这普洱茶,但是唐代还有一本书《蛮书》记录了陆羽时代的普洱茶,而且那时候的贸易往来,陆羽身居皇亲国戚,给个眼神自己体会。体会什么?体会——“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的晦涩难懂之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