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
峨眉,李白,峨眉山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绝句,表达出李白热爱故乡,更热爱故乡的峨眉山,他对峨嵋山月独钟,就是对家乡四川的留恋依依不舍之情,无限思念故土。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构思巧妙,语言朴实,自话易懂,情意课刻,不咬文嚼字。最后一句用:\"思君不见下渝州\"几个字就道出了离乡又思乡,依依不舍情宜。
不愧为诗仙,写的诗千年后凡人还是易懂。
以故乡的月,故乡的水,故乡的山,表达出对故乡的情。迎来了今天人们对他的敬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峩嵋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写的思念之情,如山月之随江水,滔滔不绝。诗中用了五个地名,依次而去,别开生面,为诸诗所少见。惟后来的杜诗中的:即从巴峡向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可以匹敌。李白此诗之意气天然而来,自成一格,故后人评为千秋绝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老师早期作品,李白自小入蜀,24岁开始游历四川,然后离蜀,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生活,对于李白来说,20年的生活让他对四川产生了深深的家乡之情,如今即将离开家乡,看到天上那一轮明月,于是,他把对家乡的眷念,都寄托在了峨眉山月之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诗题《峨眉山月歌》,起句就来,前四个字直接落在“峨眉山月”上,但这句是最绝的是最后这个“秋”字。你真是不知道诗仙的脑回路是怎样的,竟然能用“秋”来描绘峨眉山上升起的半轮明月,而恰巧是这个“秋”字,把整个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致突显出来了:风清月明、山暗天高。仔细想一下,秋夜的山月还真就是这个样子的,什么叫意境啊,李白老师作出了教科书式的回答。
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句也非常妙,同样妙在最后一个字:“流”,峨眉山月倒映在平羌江里,江水当然是滔滔不绝地流淌着,但李白告诉你,不只是江水在流,水里的月影也跟着在流淌一样。他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月映江水这一幕写神了,杜甫有诗云“月涌大江流”和这句异曲同工,不愧是盛唐双子星。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是仰望天空,是静态之美,第二句是俯视江月,是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半轮秋月、平羌江流,我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只能说迷人,迷人!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是说自己在这迷人的夜色中踏上旅途,只有“夜发”才能看到如此迷人的秋夜美景。而“思君不见”是什么呢,李白没有写“思君”具体是什么,但你能感受到,这是他对迷人美景的留恋,也是他对家乡的留恋,也是对家乡友人的留恋,越是想到即将离开,就越对这一切充满留恋,而这份留恋,必然会伴随他的整个旅途,甚至整个人生。
这可不是我胡说,李白对峨眉山月的爱,真的贯穿了他的一生,晚年还作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李白这首《峨眉山月歌》是妥妥的炫技之作,对于普通的诗人来说,在仅仅28字的七绝诗中,用人名、地名、数字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而李白通过他的仙才,轻描淡写地就把5个地名“塞进”了28字中,塞得之巧妙,毫无堆砌之感,反而让人觉得明快自然,不光饱含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还把行程路线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后世学者要考古李白生平,这还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材料。历史上另一个这样炫技的是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句诗4个地名,还是那句话,不愧是盛唐双子星!
李白爱月,诗中时常有月亮,小朋友的唐诗启蒙,都少不了李白笔下的“月”,他在后来的生活中,在仕途上,遇到的苦闷都会寄托给明月,至今有李白醉后捞月而死的传说,想必以李白对月亮的爱,后人为他安排一个如此浪漫的结局,诗仙回归仙位之后,也会笑得很开心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半轮明月高悬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中,又随江水流走。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地顺江去向渝州。)
此诗是李白年轻时出蜀途中而作,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风韵天成。
王士贞称此诗为太白佳境,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一首绝句里,有五个地名,构思巧妙,不着痕迹。整首诗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不但没有让人觉得重复,反而层层推进,于广阔的时空中无不渗透着思乡之情。
李白当时年轻有志,怀抱着致君尧舜的远大理想出蜀,因而诗境昂扬开阔,与山月相随相嬉,既有准备一展抱负的喜悦之情,又有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整首诗虚实相接,“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是实用。第三句开始实接,“向三峡”作为地名是实用,而此时又未抵达,是在想象之中,在虚实之间,因而第四句变成了顺水之舟,过渡自然,通过虚实结合,把一系列景物赋予诗情画意,寄托了乡愁,继而变成诗中佳境,不愧为千秋绝调。
上一篇:点银付手机pos靠谱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