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是农民种出来的,如何看待种田人的艰辛?
农民,粮食,都是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是农民种出来的,如何看待种田人的艰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是农民种出来的,如何看待种田人的艰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诗的确说出了我们吃的粮食是非常艰辛的,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流着汗水种出来的粮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厘米就需要从村上播种到秋里收获,这是一年的劳作,获得的丰收粒粒皆辛苦,的确是不容易,所以敬请所有的消费者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粒粮食。
据说我国城市每年浪费粮食多达1,000亿斤,这相当于3.5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当时的浪费确实的可耻,而且浪费粮食确实的非常厉害。当然浪费粮食最多的就是那些大学的食堂,他们拌多了吃不了,直接倒到垃圾桶里面,让农民看着都非常的心疼,而农民却一粒粮食都不舍得浪费,第1天吃不了的米饭,第2天可以接着吃。
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都是农民从田地里种出来的,这是一年辛苦劳作换得的大米,然而农民这么辛苦却没有换得多数人的认可。似乎农民的艰辛在这些人眼里是理所应当的,似乎农民天生就是种地种大米的人。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应该的,农民是推动人类繁衍的最主要的人群,因为农民生产着人类说必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源。
更令人可气的是,那些伪专家却否定了农民的贡献,却认为农民这种做法就是无能的表现。比如经济学家王福重在国际上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竟然否定了农民的贡献,认为农民出大力就是懒惰和无能的表现,认为粮食与农民没有关系,认为只有消灭农民才能使得国家富强。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逻辑?这是所谓的一个专家所说的话嘛?
国家不富强,并不是农民拖了后腿,而是农民生产的粮食,保障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最好的后勤保障团。特别在建国初期,经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是靠着以农养工的方式才有了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才有了人民吃不愁穿不忧的幸福生活,才有了繁荣长盛的今天。
农民难,难于上青天;农民苦,苦尽甘不来!请大家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但是粮食是救命最基本的必需品。为农说话,替农发声,敬请关注和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是农民种出来的,每个人都要珍惜粮食,善待种田人,理解种田人的艰辛。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说的是纵览历史,无论古今中外,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存,手上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来源一方面是依靠科学技术,鼓励广大的农业生产,推广种植优质品种,增产增收。另一面还必须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倡导光盘行动,从每个人的餐桌上习惯做起,不浪费每一粒粮食。要教育消费大众了解粮食生产的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爱惜粮食,养成光盘行动,不浪费的好习惯。农民种粮是一种非常辛苦的体力付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论酷暑寒冬,披星戴月,春种夏收。小时候参加集体的粮食种植活动,人累的腰酸背痛,至今刻骨铭心。为了不浪费每一粒粮食,暑假都要去田里捡漏掉的谷穗,有了农田种植粮食的辛苦经历,倍感农民种田的辛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辛苦劳动,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唱高调,坚守本真。
平心而论,有多少人工作的初心是为了别人?
其实,我们凡人,在这生存不易的人间,首先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打拼。
要生存,就得工作,就得劳动,创造一份财富,获取必需的生存生活资料。
而社会是人类群体的组合,维持生存的工作也不是单一的,于是就形会了职业,工作的多样性。
有生产粮食的,有制造劳动工具的,有制造生活资料的,有管理社会的,有守卫疆士的等等。
至于谁干什么,这是另一个社会问题,涉及竞争机制,个人素养,兴趣,机遇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有一点,大家得明确,当下是一个择业自由的时代,也就是说,任何人没有强迫一位公民去干什么的权力。
只要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诚实地劳动创造,守法地去获取,这个人就对谁也不亏欠。
《国际歌》唱得好,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和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
一切劳动者都是自已养活自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民朋友是很纯朴,善良,勤劳,厚道的。希望个别砖家及政客:吃着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粮食,不要再反过身来坑农骗农祸害农,不要砸农民朋友的锅就谢天谢地了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