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中,鲁智深杀了不少人,为什么还能功成正果?
鲁智深,他的,长老水浒传中,鲁智深杀了不少人,为什么还能功成正果?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鲁智深当然也不例外。
鲁智深有佛缘,打死镇关西后,逃难江湖,赵员外给他指了条路——去五台山当和尚,鲁智深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鲁智深当时可以选择继续逃难,也可以像其他好汉一样躲到柴进庄上,或者干脆落草为寇,这几条路他都没有选。既然选择了当和尚,说明他心底并不排斥,认为自己起码能在五台山落脚。
不打坐,不参禅,吃肉,喝酒,两次大闹五台山,鲁智深在其他和尚眼里离经叛道、罪大恶极,然而智真长老知道鲁智深心地刚直,日后必得正果。五台山再也容不下鲁智深,智真长老便推荐他去东京大相国寺,并给了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是粗鲁,而非愚鲁,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言虽尚不能解,但可以确定他有自己的路要走,际遇的背后是宿命。带着长老的书信和偈言,鲁智深开启了自己的修行之路。“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征辽得胜后,鲁智深特意去见恩师,智真长老见面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鲁智深确实是“杀人放火的性”,然而他杀人不是出于恶,也不是在作恶。鲁智深知道智真长老的话里有禅机,答“不易”不对,答“容易”也不妥,因此他默然无言。鲁智深的本心并不想杀人放火,他想得正果真身,并一直念念不忘。临行时,智真长老直接告诉他“正果将临”,又给了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擒夏执腊,六合寺里潮信来,鲁智深终于大彻大悟:今日方知我是我。禅宗认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鲁智深看见了真我,于是顿悟成佛。鲁智深心存真善,一念清净,诚心向佛,更有智真长老爱护指点。他一路行来,不违本心,锄强扶弱,明心见性,杀人放火并非真我,清净虚空才是归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佛教当中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鲁智深本性天然,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身上没有江湖陋习,没有受到俗世的污染。他不成佛谁成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鲁智深杀戮成性,也就是说他杀人跟吃饭喝水一样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把吃饭喝水都放下了,可见这对他来说是多么艰难,每个人根器不同,放下那一刻,鲁智深已经生无可恋了,成佛是必然结果。况且他老人家顿悟之后随即坐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鲁智深是梁山之上真正的侠客,代表这侠义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除恶扬善,发心善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生来善根具足,有着“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悟性本质,而且他度量宽宏,无物不容,恤老怜贫,扶危救困。
后期入世历劫,历经生死,已看透本质。如同他所说的偈语,顿开金锁,了断荣辱得失,万缘放下,顿悟一切悬虚不实,寻回自性本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