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口中的“小农意识”是什么意思?
农民,意识,小农意识大家口中的“小农意识”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为改革开放之前农业”大锅饭“时期的过来人,亲眼看到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人,因为偷着养了两头猪就被扣上“小农经济”、“复辟资本主义”、“搞资产阶级法权”等等一大堆帽子,猪也交给集体了,还受了一场“斗私批修”会的“洗礼”。至今依稀当年依然匪夷所思。
社会在发展进步,人的意识也在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农村三通的实现,新生代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扩大,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意识的熏陶,城乡融合的加强,城乡差别的缩小。所谓的农民意识或小农意识,都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户籍公民称谓改革,这种带有歧视性的阶层思想领域划分,必将消声隐迹寿终正寝。
秋风500原创
2020年7月11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叫“小农意识”,就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此而已,再无追求。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还真不错,只是社会进步,江湖险恶,往往会被打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的理解小农意识一般是指,眼光短浅只图眼前利益,集体意识淡薄只图个人利益,组识观念缺泛只图自由散漫,私心杂念重我字当头为自己,行为准则单一,心胸狭窄,总之这种人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这是对这种人的一种嘲讽用词,是看不起这种人的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民都是以地为天,农民以地为根,我是农民我骄傲,我是黄土地的子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对“农民意识”的观点如下:
1、农民意识作为一种群体性意识形态,是农民长期在劳动中形成的反映农民阶级社会存在的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于大脑里对客观事务的评价。
在我国,当我们谈到农民时,它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生存状况、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甚至是一种文化模式、心理结构。不得不肯定的说,农民在内心里就给了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评价:农民人口数量众多、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低下,文化素质低以及能吃苦耐劳。
2、个人认为的农民意识:
1)、强烈的难以割舍乡土之情。
农民历来视土地如生命,离开土地便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离乡便失去了已构成的社会基础。他们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依附感和亲近感,以土地为人之本,以种地为万事之本,长期的劳动生产,都是直接依靠土地,以种地为生,生于此,长于此,老于此,死于此!另外土地还蕴含着家庭祖宗血缘亲情,体现着农民的价值信仰和精神寄托。“落叶归根”、“魂归故土”都是与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
2)、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
家族观念的形成由于当时农民家庭生产简单所决定,无意识的以血缘、族缘关系形成家族观念,造成排“异”现象,极力把不顺眼看不惯的想法倾诉出去,形成舆论,进行排他、排外的行为。
3)、强烈的自我满足。
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几千年来延续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民自给自足根深心态蒂固,只要达到了温饱水平便不去争。
4)、好面子、讲名分心理。
由于进入仕途成了追求富贵和名利的有效途径影响着农民,很多农民拼着所有努力将自己的子女送入仕途,一旦成功,不但求得了富贵,而且也能够在族人、家人和村里人挣得了名分和面子。另外就是农村喜欢讲究,讲排场、论资排辈,即使穷愁潦倒,也要摆谱。
综上所述,是个人认为上述现象就是农民意识,而农民意识又表现在下列方面:
★务农意识比较浓厚。
喜欢各干各的,少有生产协作。采用单一的生产模式,不因地制宜重视农作物多样化种植和资源加工。
★排斥科技种养殖。
很多农民深受农耕传统文化影响,依然存在“靠天收”的思想观念,怕风险求保险,挣起赔不起的心理造成农民对于科技持观望和排斥状态。
★鄙视商人。
由于农民的农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重农轻商”,存在“无奸不商”的观念,所以从内心里开始鄙视商人。
★忽视消费观念。
农民很多在生产后的收入用于日常消费多余的收入不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风俗和文化礼节上,例如请客送礼,大办红白喜事。
★依附心理和封闭保守思想。
很多农民固守传统习俗,以权代法、家族等级、守旧念旧的观念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农村产生的纠纷依靠着家族或者人情关系来处理,而不依靠法律来解决。
上述就是个人看法,虽然农民意识有着弊端,但是也会随着时代变迁慢慢改变,不能由于农民意识的弊端而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贬义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