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农业一定要走向大农场方向吗?
农场,农业,农民中国农业一定要走向大农场方向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农业要做的是共赢,而不是垄断。
反观大农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让农业变得集中化、规模化,而与之带来的是什么呢?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做好当地其他产业的补充,就会造成大量的空闲劳动力,更多的青年劳动力人涌向城市,城市人越来越多,农村人越来越少,短期内农业可能会有所提升,那长期效益会是怎样?社会压力是会变大还是变小?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最后,我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我一直觉得中国特色这个词,不仅听起来很振奋人心,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国情上,更体现了我国历代领导人的睿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可能是大农场方向、有可能是特色农业方向,还有可能是很多别的方向,更有可能是不同方向的结合。这些所有可能的前提,都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是一个国情十分复杂的国家。就地形、地貌来说,中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地形区和地貌类型。例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三大丘陵地形区,以及重力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等地貌类型。
在世界上,大农场的农业模式,主要是美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大国美国,大约只有200万个农场,但是,其中大、小农场各占50%。
不同于美国地势总体上比较平坦,中国复杂地形和地貌,决定了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只能有一种模式。因此,大农场只能是中国将来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平原地带适宜大农场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机械化作业,是发展大农场的得天独厚地方。
中国最大的大农场黑龙江友谊农场,始建于1954年,总控面积18881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0429公顷,辖11个农业管理区,人口10.26万人。2019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4443元。
目前,黑龙江友谊农场,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精准农业项目,农业生产迈进智能化、数字化的农场;是全国土地总控面积第一、耕地规模第一、农场总人口数量第一、农场创建以来累计产粮第一的农场。
在广袤的平原上,中国将会诞生更多、更好的大农场。
二、丘陵地带适宜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地势起伏不定的丘陵地带,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只适合家庭农场和生产大户从事农业生产。
当前,中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47.84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达到9744.08万亩。这些种粮大户的粮食产量,比当地平均产量高10%至30%。
截至2018年底,进入中国农业农村部门家庭农场名录的有60万家,比2013年增长4倍多,全国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946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劳动力6.6人,其中雇工1.9人。经营耕地以租赁为主,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的面积在登记名录中总面积1.6亿亩,其中71.7%的耕地来自于租赁。产业类型多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也包括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其中种植业类型家庭农场占比62.7%,畜牧业占17.8%,渔业占5.3%,种养结合类型占11.6%。
在种植业家庭农场中,63.4%的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生产,全国家庭农场中约40%从事粮食生产,产业良性发展。
三、山区地带适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从事农业生产
山峦起伏,田块分散的山区,只适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将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通过订单种植,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
地处山区的湖北省宜昌市晓曦红柑桔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8月。十多年来,合作社从最初24个成员发展到拥有成员1525户,资产总额从最初2万元增长到8000余万元,全年总收入从最初的480万元增长到1.65亿元。合作社柑橘基地达1.7万亩,联结橘农2万余户,辐射面积10万亩。2018年,合作社销售柑橘4.8万吨,其中出口柑橘1.22万吨,创汇1233万美元。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晓曦红”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
到2019年10月底,中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0.3万家,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成立联合社1万多家。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普通农户占成员总数的80.7%。
农民合作社开展仓储、加工、物流等增值服务,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占比达53%,平均为每个成员统一购销1.56万元、二次盈余返还1402元。加工服务型合作社增速较快,3.5万家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8.7万家拥有注册商标,4.6万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
山区特有的资源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国今后在山区的农业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模式的最终形成之前,免不了还有极少数农户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这就要多方努力,多方引导,在互惠互利,农民自愿的情况下,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之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要说关于中国农业一定会走向大农场方向,我有不同意见!
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应该是走向两个极端,哪两个呢?一个就是题主所说的这个走向大农场方向,一个是走小而美的路线。就是要么是大规模的种植模式,要么是一些特有的精细的,特色的农业模式!
那么为啥这么说呢?我是从以下几点分析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下
一是目前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是普遍不高的,很多农民都说种地不赚钱。那么主要原因是国内农民数量还是很多的,农村土地很分散,而且平摊到每个农民手上的农田实际上更少。就拿我们村来说一口人都不到一亩地。一家三口都不到3亩地,你说这点地能种什么赚钱。现在进口粮食那么便宜,就是因为在外国是那种大集中的农场式经营,全部机械化生产加工,施肥收割等等,成本很低,所以他们农产品价格就很低,也就是以量取胜!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跑量,人家不求单件利润,靠走量一样可以获得更多收入。现在很多地方农民靠纯种地已经没有什么利润可图,所以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再选择种地,因为实在不划算,目前农村也就是一些老人在种地,很少有年轻人去做这种性价比极低的工作,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种植这块的人员断层问题!在未来农民一定会有很多选择土地流转出去,一些有能力的人承包,然后走类似于外国这种大农场形式的模式。很多农产品也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做的更好,卖到更好的价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