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俞敏洪建议高考志愿尽量到大城市,你怎么看?
大城市,城市,学校俞敏洪建议高考志愿尽量到大城市,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俞敏洪根据很多因素作出建议,比如冒名顶替事件,比如自己亲身经历,比如教育公平正义,比如工作,视野等。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俞敏洪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失偏颇。大城市的大学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有一定的有利条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些不在大城市的大学也有它的某方面的优势,消费水平较低,更适合家庭贫困的学子就读。有些不在大城市的大学专业,在全国也享誉成名,也不能忽视。因此,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应全面考虑,既有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既有东牵沿海城市,也有东北、西北、西南和中部内陆城市的学校。这样录取的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建议有理。
大城市相对小城来说,资源丰富,人才济济,学习机会及锻炼机会多,能促你见多识广,快速成长。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对自己而言,一定还要结合自身的兴趣愛好,专业发展,乃至个人及家庭等诸多条件,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志愿填报尽量到大城市,加了一个“尽量”这个模棱两可的词,也就相当于一句正确的废话,目前包括会填志愿的、不会填志愿的家长和学生,都是这个理念,只要能过摸到门槛,就会拼命往里面挤。
可是这个观点正确吗?在此我觉得如果以百分制来打分的话,最多只能给到85分,不能再多了。
国内高校的布局
众所周知,国内高校通过近20年的兼并重组,都在向超级大都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强市、普通地级市集中,那么什么是大?一定往上走,那么最顶端的肯定是超级大都市,按前面那个标准逐步递减。一般来说,在上面的5个选项中,绝大部分人的选择会趋向于前3个,只有成绩无法达到标准的才会留在最后第5个选项。
如果依照俞敏洪先生的建议,那么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到超级大都市时,是否就一定需要放弃省会城市呢?按他的定义是肯定的。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如果你考上了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同时考上了上海的同济大学,还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你觉得该怎么选?选大城市吗?
可能上面的例子有点极端了,那么我们换一个,假如一位陕西的考生能同时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财经大学,你觉得学生该选择大城市吗?
其实,国内高校的布局就决定了学生的去向,就目前来说,考生考了620分,就绝对不会去一个550分就能读的学校,那么对应的620分的学校,它的城市定位就必然是既定的。当然,也还是有例外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广东的学生,考取华南理工大学的分数与湖南的中南大学的分数常常要高出个10分(医学类除外),这个似乎表面上印证了俞敏洪先生的观点,广州是超大城市,长沙是属于省会城市一类,广东考生严格符合他的这个逻辑,可深层次的问题在哪儿呢?我们换一个对象,将里面的广东考生换成其它省市的任何一位考生,他们会依照大城市的逻辑,依旧首选华南理工大学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
高考志愿填报的逻辑
高考志愿的填报,涉及到四大因素,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目标等个人因素、专业、学校和城市,你说哪个最重要,没有哪一个最重要,反之亦然。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4大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这个组合中寻求最大公因数。
试举两例,大家看到有考上清华大学而退学,去考其它学校的新闻吧?对这个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专业、兴趣爱好最重要,城市和学校比不过前两者,你能说这是特例吗?还记得那位三次考入北大而复读,一定要考清华的学生吗?他的选择又是什么呢?还是前两个因素。
我们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当你进入了这个平台以后,想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符合自己心意的舞台,于是对于自己所得、别人渴求的这个平台,可能轻易地放弃了,去寻求自认为更理想的平台,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而俞敏洪的单独的大城市论,也是一种误导。
高考志愿填报,是按照成绩排序,一个人一个位次,排在前面的先挑,那么,其实在这个位次中,已经隐含了城市的概念在内,在保证自己能升学的前提下,抓住每一个计划指标机会。任何处于计划招生之外的考生,哪怕只有一个位次之差,也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说这个位次的排序,其实里面已经包含着学校、城市两大因素,而未知的唯有专业和兴趣爱好。
比如湖南的高考理科状元,他是第一个进入志愿录取系统,面对的是一片空位,对于他真正的需求不是城市、不是学校的需求满足,而是专业的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那么当湖南理科第八万位的考生,你能让他去渴求大城市的荣光吗?这已经不是你所能争取的了,摆在你眼前的连湖南长沙的学校机会都微乎其微了,只能进入湘潭、岳阳、衡阳这些城市的大学了。可他同样有着丰富的专业可选。即使到每个省市录取的最后一名本科考生,他都有很多的专业机会可选,但城市、学校的选择,就成了泡影。
总结
我们经常号召人们不要安于现状,要力争上游,可是用到高考升学这个事情上,你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不安于现状,复读重考,一条就是安于现状,选择自己所能被录取的学校去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力争上游的机会。
所以,有人经常在网上提出一各三本可以读吗?一个普通二本可以去读吗?一个民办本科能读吗?你只有这个层次的选择机会,你需要的是抓住这个机会来去努力学习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那怨天尤人。
上一篇:人为什么越来越油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