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谁能讲清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好在哪里?
杜甫,英雄,蜀汉谁能讲清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谁能讲清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好在哪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句诗是描写诸葛亮的。
全诗如下: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如此脍炙人口,是因为它们能引起人的共鸣!这是为诸葛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诸葛亮一生隆中对定三分天下之策,辅佐先主,后主两朝!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终因劳累过度,病死军中,留下前后出师表,成为至情之文!
他表达了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肯定,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倾尽一生壮志未酬的遗憾!
千载之下,英雄同泪!这两句诗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古人甚至现在我们仍用这两句诗表达对未能完成事业的英雄的惋惜之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是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就是公元760年,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所作。诸葛亮的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是他的死。诗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蜀后主建兴12年,即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6次出兵伐魏,与司马懿的军队在陕西渭南对垒,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挑战,并把巾帼妇人之服送给司马懿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然坚不出战。.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于这年8月,病死在武功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才54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史实。但是他所表现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给予后人的积极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是诗人杜甫为之感动的泪流满襟的原因。"泪满襟"的英雄当然就是诗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长使"二字,便大大的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为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
历史也正是这样证明着的。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第1个为这两句诗所感动的例子,是唐顺宗时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当时出现的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参加的进步的政治集团的首领,他力图改革弊政,但因遭到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对而终归失败。"旧唐书,王叔文传"是这样记载的:"叔文但吟杜甫诸葛祠堂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欷歔泣下。"所谓"欷歔泣下"也就是"泪满襟"。这是公元805年,也就是杜甫写作这首诗之后不过35年的事情。第2个例子是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宗泽,他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
人俘掳,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70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国都开封,但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也无限感慨地吟诵了这两句诗,并三呼"过河"(意思是渡过黄河,抗击金兵)。这是公元1128年,也就是杜甫写作"蜀相"这首诗之后的三百六十八年的事情。仅从以上两个历史事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巨大而深远的感染力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歌确实写得好!
诗句是唐代“诗圣”杜甫七律怀古诗《蜀相》中的最后一联。不但这两句写得好,《蜀相》整首诗歌都写得不错,细细读后,让人怀想古今功业,不禁思绪万千。
要了解这两句的好,还是要从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遇说起。
杜甫胸怀壮志的悲催人生
公元759年12月,在“安史之乱”中流落异乡的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四年的生活,举家经险峻的蜀道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居住。第二年春天(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他游览了武侯祠,凭吊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诸葛亮,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英雄壮士的七律《蜀相》。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自幼好读诗书的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但是,在古代尤其唐代,要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参加科举,另一条是被高官举荐。
但杜甫仕途不顺。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参加洛阳进士考试落榜;天宝六年(747),在长安参加应试的杜甫,因为李林甫上演了一出哄骗唐玄宗李隆基的“野无遗贤”的闹剧,他和所有的士子一起落榜了!
从此开始了他寓居长安十年的不得志生活。
这期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以便求得举荐,什么投赠干谒等做法他都试着做过了,但都没有结果。后来,因为在天宝九年冬天预献《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待命集贤院,等候分配。但因为主试者是李林甫的缘故,他没有得到官职。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才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因为他不愿意,又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上一篇:鼻炎怎么跑步?马上18?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