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
孩子,心理,您的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的建议是,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在过程中,观察孩子情绪与行动的变化。做一个耐心的妈妈,更要做一个善于聆听与发现的妈妈。如果妈妈判断正确,作出合适的引导,孩子会很快适应环境。但如果妈妈的判断错误,问题会很快在孩子身上浮现出来。例如,成绩下滑、不专心、闷闷不乐、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现象,请立即调整方向,注意情绪的心理疏导。
【步骤二】当“讲大道理”听不进去的时候,请暂停
所谓“知行合一”,首要的是理解到位。实践中,往往许多家长本能地认为,“讲道理”即是“知行”的全部。忽视了孩子总是先感性脑思考,再理性脑思考。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一般做法是先讲道理,鲜有先聆听孩子的心声。比如说,孩子不想做作业,会给你一大堆的理由,说白了就是不想学。如果这时家长讲道理,孩子只点头不吱声继续懒散应付的话,说明厌学情绪已经显现。家长试图通过用“大道理”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其实是异想天开。
【步骤三】沟通老师了解在校情况,细心观察家中表现
家长对孩子总会过于主观,尝试以第三人视角去观察孩子,会让自己的“复盘”变得更立体与客观。
如果说,你孩子的老师十分给力,老师的信息是相当有用的,毕竟一天在校超过8小时。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了大问题,老师会通知家长;如果只是小问题,就需要考验老师能力。
家长也可以通过家庭观察来实现,我认为更为有效。如果有以下的毛病:一边吃小零食一边做作业,垃圾满桌,多次提醒不改正;作业马虎,应付了事,字迹潦草,家长也多次提醒,依然不改正;吃饭拖沓,食欲不振,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
【步骤四】最佳办法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以家长或老师的一般认知是很难去纠正的。通过对言行的观察,不难发现发现心理变化,但使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事半功倍。
不少家长十分忌讳心理医生,担心看心理医生就变精神病了。殊不知,现如今很多孩子负面情绪严重积压,得不到疏导,最终走上抑郁自杀的道路,而且情况越来越多发。
心理问题好比身体健康问题,感冒发烧我们需要看内科医生,心灵发烧感冒也需要看心理医生,这好比饿了需要吃饭是一样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这个问题比较宽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成长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些专业的划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方法论的应用就难说得当,那如何判断孩子心理发生了变化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认清楚孩子问什么会产生心理变化。
孩子的心理变化是内在的个人情感、外部环境变化的映射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出生都是天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变化,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塑造了其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正常来讲,每个孩子都都具备初始的心理需求。弗洛伊德以心理性欲发展为依据将孩子的心理分为:口欲期(1岁半以前)、肛欲期(1岁半~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青春期)。我个人理解这个划分是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去求和重点关注的内容
。这里做个简单的解释。
比如说,口欲期的孩子表现在专注吃东西,和体验吃东西的快感,为啥那么小宝宝嘴里要叼一个奶嘴啊,只有这样才开心啊;如果这个时期发展的不顺利,那么这个孩子成年后,你可能会发现身边多了一个爱咬指甲的成年人;
肛欲期指孩子学会了排泄,并学会如何要排泄和如何放弃等,发展不顺利会成为肛门期停滞人格,就像守财奴里的主人公,成为嫉妒吝啬的人,等等。所以,这个阶段不要强迫孩子排便,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排便,避免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更具体详细的内容网上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了解,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所以,在不同阶段孩子都一定的心理诉求,以及在这种心理诉求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举动,我们只要关注这些行为举动是不是在对应的阶段发生了异常就可以了。
那么哪些是心理异常的信号呢?
孩子都是纯洁的,好多心理变化都会写在脸上,很明显,所以只要是留心观察,总能发现。
所以,孩子的情绪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信号。
比如,时常沉默的孩子,对外界的反应冷淡、鄙视,不太愿意和别的孩子玩,这是为什么?可能孩子心理有些孤僻,他真的不愿意和别的孩子玩吗?肯定不是,只是他很纠结,内心脆弱,敏感,缺乏社交经验等,是他们想去交流却又害怕受到伤害,有了失败的经验之后,索性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冷漠而敌视。
那是说明原因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太多,让他失去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生活太单一,精彩的东西太少了?
孩子有没有经常出去玩,有没有参与各种集体活动获得和同伴交流的机会?
我们对孩子的陪伴够不够?家长本身是不是一个开放的、善于言谈的人?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就去问问孩子,聆听他的想法,他会告诉你答案。
举个例子,我儿子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不想去幼儿园,出现哭闹,拒绝出门,想爸爸妈妈的表现,这和以往觉得幼儿园的饭都比家里好吃的他判若两人。最初问他原因他不说,后来我们引导他让他分享他在幼儿园的故事,哪些是开心的,哪些是不开心的,他告诉我,小朋友抢他玩具,很不开心,所以他推了小朋友,老师批评了他,很不开心。这样我们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来结果和老师的沟通、孩子的沟通,才抚平他的不开心。
如何有效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引导?
我觉得有效的几点跟您分享一下:
多带孩子出门,串门、参加集体活动,去社交。只有把孩子放到孩子堆里,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才能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绪;只有把孩子放在孩子堆里,孩子才能学会如何与同龄人交际,沟通,才能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只有把孩子放在孩子堆里,我们才能发现我们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区别,才能及时认识到孩子的变化。
不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害羞、沉默、孤僻、自闭等情况很多都是由于家长过分保护造成的,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几个家长照顾一个孩子,让孩子学会了躲在家长后面。让孩子更多的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更能发现孩子的心理状态的隐患。
上一篇:为什么说去浙江的山东人都是人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