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俗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自己的,的人,事情俗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有原由,诸因纠缠,非局外人能识知局内人全因。
人若明理,非能明情,量力而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象形文化的“事”指的是天地万物的“动静”,动分阴阳,静分刚柔,对应的是先天八卦。作为人者,讲究的是“心平气和”,心平是五运六气中的平气理论,平气而没有病,健康,那么,多一事就有可能不是平气,或气盛或气衰,因此才有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典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情越多,并不意味着能力越强,而是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精力分散,让核心重要的事情受损。因此,不论干什么都要有权衡,抓大放小,去粗取精,好钢用在刀刃上。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是经过沉淀和检验的办事原则,对生活及工作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謝谢邀请。
这么一句俗语,还用得着哲学原理?
杀鸡焉用牛刀,拍苍蝇用不着大炮。就用俗语,原理是:吃饱撑的,沒事找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事之人事非多别人的事什么都有你一份自己的事是什么也干不好容易得罪人多为直人以为和人怪好其实什么也不是多为浮浅之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一下吧。
首先,用大家都喜欢的墨菲定律来解释,墨菲定律的核心就是人都会犯错误,也就是古代先贤说了人性本恶。其中有一条就可以很好的解释;
那就是“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在这样一个看似规律的影响下,咱们的先民们就会发现,一旦多做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往往你的大量时间就会被耽误,真正该做的事情就会被影响了边缘化,造成了损失,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次呢,从宗教来看看,通行的佛教吧,佛家讲究的是因果,一件事、一个人、一事物,只要“我”介入了,立马就会有一场因果的存在,也就是国外常说的如果“我”回到几十年前杀了“我”的外公,那我怎么出来?
根据佛家的理论呢,只要“我”沾染了,“我”就是这件事的因,那么后期“我”必须想办法偿还这个果,至于用什么办法偿还,那就要根据这件事所造的“业”来确定,那么复杂和不可确定的未来,作为当下的人最好少沾染,所以,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最后呢,从物理学定义来看,根据初中学的能量守恒定律来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减少,你施加多大的力,得到的反作用力也就多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突然出现在你身边的“多一事”,很可能就将把你陷入到能量守恒的怪圈中,为了这件事将你自己本来守恒能量,强行转化到别的能量上。当本来在你体内相对和谐的守恒能量,强行分出,并且又强行补足,原有的结构就遭到破坏,干扰了自身本来的守恒,进而出现不好的分子改变(可参考蚁人),所以保证体内的能量守恒,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是朴素的生活道理,又是精简的哲学思维。
上一篇:渴了可以直接喝水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