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认为需要给孩子创造哪些条件,才能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父母,起跑线你认为需要给孩子创造哪些条件,才能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提到教育,所有父母仿佛都被戴上了紧箍咒。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让父母绞尽脑汁地为孩子创造好的起跑线。
各种早教班、兴趣小组、培训班,恨不得将孩子的周末时间全部安排好;
为了拼一套学区房,将全家老小几代人的积蓄全都掏空。
父母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心力和金钱,设置了不会输的起跑线,但孩子往往并不领情。
于是,父母的失望和委屈便随之而来,仿佛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父母在圈子里不断追问着自己,追赶着孩子。
在这些外在环境造成的焦虑和混乱中,父母们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再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最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什么?
但是今天,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停下来,静下心地思考“我们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因为就算有了光鲜亮丽的外在条件加持,如果没有内心的强大和满足,那孩子只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洋娃娃。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精神层面上,让他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有尊严、有热爱、对生灵慈悲、对智慧欣赏、接纳并尊重不同以及同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要成长为精神强大的人,最重要的便是带孩子发现世界的复杂与美好。
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沉溺于成功,不困斗于失败,不迷失于大千世界。
无条件的爱
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你有没有生气的时候对孩子说过:
“你要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要是再打人,我就把你送人了。”
你有没有这样鼓励孩子:
“如果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好,就给你买小汽车。”
结果成绩出来不尽人意之后,便对孩子说:
“考成这样,小汽车不买了。”
这样的情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习以为常。
父母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给予孩子的肯定是无条件的爱。
但是我们这些下意识的思想和语言,其实是在用交换或者威胁,来让孩子感受到有条件才能得到的爱。
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我需要乖一点,需要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才能讨父母的欢心”。
无条件的爱,是面对调皮捣乱的孩子,去理解他,并且为他设定规则和底线。
面对没有考好的孩子,仍然给予爱和礼物,然后与他共同探究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不要让内心的爱,表现为伤害。
任何时候都可以正面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在爱中成长,心中有爱,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
享受过程
重要的不只是结果
父母很容易把成人世界的一些规则带入到家庭生活中,比如职场讲求结果导向,于是父母便要求孩子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有结果。
学钢琴一定要考到十级,学英语一定要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学跆拳道一定要考到黑带…
当父母把这种只注重结果的意识传导给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为了一个结果,没有结果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样不仅容易使孩子失去兴趣,还会让孩子体会不到过程的意义。
还记得高考那段时光吗?那可能是很多人最努力的一段时间。
诚然,我们都希望努力能有好的结果,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成绩,你是否更怀念的是那一年起早贪黑,心无旁骛,不放弃努力的自己?
父母应该把这样的体验传递给孩子,结果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
教会孩子体验过程的苦与乐,从曾经的努力中学到东西,强大自己。
如果学不会享受过程的美好,那结果也只是一个干瘪的标签罢了。
学会了享受过程,孩子才不会被失败打倒。
而是从失败中学习到经验,找到失败赋予自己的意义,了解人生复杂的美好。
通过小事
让孩子找寻自己的价值
电影《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扮演的阿祖是警察局长的儿子,却带领着一帮“富二代”专门做和警察作对的事情。
在最后被警察包围,看着父亲继续趾高气昂地对自己批评的时候,阿祖表现出的委屈、心碎和之前的桀骜不驯,嚣张跋扈判若两人。
他只是用了错误的方法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不是他口中说的一无是处的混蛋。
父母总是把孩子和最优秀的人做比较,放大孩子的缺点,并横加指责。
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建立价值感,更会一点一点打击孩子的价值和自信。
当一个孩子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会以为自己没有资格被爱,外表的顽劣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
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并通过一些小事,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比如让孩子参与做家务,洗碗扫地,在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时,及时肯定他的贡献,让他意识到所做的事情真的有价值。
然后可以对孩子说这样减轻了爸爸妈妈的负担,让爸爸妈妈可以休息一下。
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塑造一个个正确的行为,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对别人有价值的人。
当一个孩子有了发自内心的价值感之后,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人生抱有热情,还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每个父母都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商家各种博眼球的宣传语,更加绷紧了脑海中的弦。
技能、成绩固然重要,但精神和人格上的培养才是养育孩子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后 记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为孩子设定规则;
和孩子一起享受过程的美好,并且为他建立专属的价值感。
父母不是导师,而应该是导游,带领孩子探索这个在成年人看来不完美,但是对孩子来说全新的世界。
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孩子丰富自己,强大内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真有起跑线的话,其实这个起跑线还是比较“现实、残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1、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没有完全两个一样的的孩子,一个孩子的成长无外乎就是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先天的基因,一个是后天的生长环境。凡事都由内因和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性,自我负责才是关键。所以,注定了孩子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孩子硬是像比赛一样放到一条线上。那不管是短跑和长跑,孩子之间的差异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孩子的成绩必然也是不同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