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最喜欢的《史记》人物是谁?
史记,勾践,他的你最喜欢的《史记》人物是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最近在和朋友们一起读《史记》,每个人物都很有特点,可以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个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在中国文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无出其右的,尤其是文坛泰斗的一言九鼎,更是一锤定音,夯实砸固。如宋代史学家郑樵在他的《通志.总序》中所评,《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史记》地位之重要。而它的作者司马迁自然不是凡夫俗子,应该比他书中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光彩照人。令人高山仰止,五体投地了。
可是司马迁却是生不逢时,因言获罪,蒙受着天下奇耻大辱,抱恨终生。他在《报任少卿书》中,以给朋友任安这封信为突破口,把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喷涌而出。这是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是“天下奇文”。虽说是封书信,但它的信息量却极大,可说是司马迁人生观、思想观的整体表现,是用血泪浇铸的文字。信中提到的李陵是和他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是个悲情人物。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就是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的飞将李广。将门出虎子,孙子李陵也是好汉一条。自率5千步卒千里奔袭,长驱直入,击溃8万匈奴精兵,打进王庭。直至弹尽粮绝,死伤殆尽,又无援兵:兼之叛将告密,单于举全国之精兵强将把他合围,战败被俘,举国震惊,王公大臣对李陵毫无同情且落井下石。而司马迁与李陵素无交往,更无杯酒之欢。此时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为李陵说公道话,说李陵“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并力陈李陵非但无罪而且功劳巨大。这些话却惹怒了皇帝,得罪了权贵,招致杀身之祸,被判死刑。因无重金自赎,只得忍受宫刑,囚禁牢笼。在李陵事件上是司马迁浩然正气的闪亮登场,也是他忍辱含羞的根源所在。
李陵事件在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苏武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司马迁记述的事实完全一致。而《李陵答苏武书》更是哀穿千古,撕心裂肺的仰天呐喊!这3篇文章对照阅读,更能看清那段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历史,照见最高统治者的刻薄寡恩、残酷无情,和臣子“伴君如伴虎”的险恶环境。
正因如此,司马迁的所作所为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他的人品精神令人佩服。尽管身受极刑,为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忍辱苟活,以超人的意志,历时10年完成煌煌巨著《史记》,给中华民族的文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奇珍异宝。他不仅仅是书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践行了做事先做人的宗旨,并生动诠释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含义,他是重于泰山的,是流芳百世的。文如其人,读懂了司马迁,也就认识了《史记》这座伟大的丰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人物中比较喜欢孟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的时期,各种学术都繁荣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的学术一直流传下来。在战国的时侯,孟子成了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邹国人,是子思的学生。他学业精通以后,曾游说并服事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国,梁惠王没有听信他的言论,反而认为他的言论迂回空泛而不切实际。正当这个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楚国和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这一班人,使诸侯各国都向东朝见齐王。
天下正在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活动,以战争为能事,而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与他所到的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他回国以后便跟万章他们叙论《诗经》和《书经》,阐述孔子的思想,写作《孟子》七篇。孟子之后有邹子一辈人。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最喜欢的《史记》人物正是作者司马迁本人。《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
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奇辱担大任,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还不够令人敬佩和喜欢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您的提问,
唐朝中期之前我们中华文明的祖先都是非常了不得的全能家,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最有特色的人物是秦始皇赢政,这是因为1.他是把神州大地重新又统一起来的,并且将语言文字,道路,度量衡等等全部统一,2.还把国家的行政治理体系,全部按照前秦实践了约两百年之久的近现代的郡县制,而绝对不是今天许多不知的人所谓的“封建制”,3.商央变法时早已废除了“封建制”,只是有其他的诸侯国还在半封建半奴隶制的混合治理着,希望现代的中华文明的同胞们,再也不要抹黑老祖先和我们的历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