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安慰过屡试不中的考生?
考生,乾隆,官衔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安慰过屡试不中的考生?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安慰过屡试不中的考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四大喜中有“金榜题名时”,与之相对的四大悲中则有“下第举人心”。“五百年来第一人”王阳明能做到不为落第而动心,但一般考生是达不到如此高的境界的。
当他们多次名落孙山时,自然会沮丧、失望甚至绝望。有的统治者看出这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额外加恩于他们,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对浩荡的皇恩感激涕零,一心一意地投身于科举的滔滔大潮之中。
宋太祖就曾发现,一百多名考生不但参加过十几次省试,而且每场都能考完,但就是每次都铩羽而归。赵匡胤特地赐予他们“本科出身”。这样做不但安慰了这些贫寒而且年老的考生,而且让其他考生也能看到更多的希望,觉得通过勤读书走仕途的道路是宽广的、通顺的。
清朝,乾隆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个难题。他规定八十岁以上考中举人的读书人赏赐“翰林院检讨”的官衔,七十岁以上考中举人的赏赐“国子监学正”的官衔。因为他们大多年老体衰,乾隆这样做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算一种精神安慰。
有的官员代替皇帝安慰考生。还是乾隆时,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参加完院试交卷后,长跪不起,希望主考官能够满足自己穿“秀才服”的愿望。浙江学政彭元端深受感动,便点头答应。最终,老童生被录取为“额外”生员。通过这种额外之恩,也算实现了孜孜以求的“秀才”梦!
这种额外开恩的做法,是有历史原因的。在唐代末年,因为录取比例较小,所以考不上进士的王仙芝等一批读书人,因看不到读书做官的一点希望,索性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虽然符合“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规律,但还是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所以,在“常科”的基础上,偶尔给多次落第的考生一点小惊喜,就能让其他考生觉得,每一次的落第都留有以后及第的机会,所以即使屡试屡败,也要屡败屡试。而只要心存这种希望,一般士子就不会轻易放弃学业,起身造反,扰乱社会秩序了。
上一篇:有收费站的就属于高速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