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为什么废除丞相和宰相,清朝为什么增设内阁大学士一职?
内阁,大学士,皇帝明朝为什么废除丞相和宰相,清朝为什么增设内阁大学士一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权利越高,就越想牢牢掌握大权,对功臣和重臣都十分猜忌。
在朝廷上夹起尾巴做人可能都要被朱元璋收拾,胡惟庸这样搞,朱元璋肯定是不能忍的。
他想想自己出身草莽,奋斗了几十年,几乎拼了命打来的江山怎么能落到别人手上?干脆来釜底抽薪,斩草除根。
朱元璋不仅以奸党一案,杀了丞相胡惟庸本人,还前后牵致死两万余人。
与此同时,朱元璋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丞相制度彻底废除
朱元璋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倍儿聪明,这下子可以一劳永逸,大眀江山千秋万代了,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很快就后悔了。
明朝内阁制度,相权的替代品
不要以为当皇帝就是吃喝玩乐,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万人膜拜,山呼万岁那么潇洒!
那都是面子上的事儿,其实从里子上来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是个十足的苦差事,有多累呢?就连劳模朱元璋也受不了。
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宰相制度,不仅把皇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还把全国政务也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弄得他十分繁忙。
堆积如山的公文和政务,让劳模朱元璋快忙的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没时间了,更别提什么宠幸三宫六院了。
关键是单纯是忙也无所谓,反正朱元璋身体素质好,能熬夜,也喜欢多干活。可是很多重大问题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作为皇帝,要是搞独裁可就是昏君做派了,但是他又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人。
朱元璋真的又累又烦,实在没办法了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了四辅官,协赞政务,可是不久之后,这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朱元璋又成了孤家寡人。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亲自定夺。
你看朱元璋多精明,他给了殿阁大学士很大的权利,参政议政,但是呢官位又很小,只不过是五品,就算他们心有不轨,也折腾不出什么浪花来。
后来,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他爹朱元璋的制度,选拔了一批亲信的大臣解缙、胡广、杨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至此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内阁之称谓、体制、职责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官衔还是五品,连独立办公室都没有,而且奏章都是皇帝先看的,有需要的话才会跟内阁商议。
到后来,杨士奇、杨荣、胡广等先后入阁,实权与地位皆有所提升。但在朱棣当政的22年中,内阁学士的品级依然很低,一直都没有超过正五品。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后,内阁的地位开始大幅提升。
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登极时,朱棣时期受到重用的内阁大学士如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前朝旧臣元老的地位受命辅政,加上皇帝年幼,只得把政务交给内阁办理,于是内阁的权力逐渐加重。
内阁地位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内阁拥有了“票拟”大权。就是所有的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看过,然后用一个小纸条写上处理意见,再送进宫里由皇帝最终决定。皇帝看过以后,再亲自用红笔写上意见,叫做“批红”,亦称“朱批”。
皇帝批好了拿出去由下面执行,这就是正式的谕旨。
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明朝中后期历届皇帝差不多都是荒怠懒惰或宠信宦官的人,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官阶为正一品,六部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
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内阁有了宰相化的发展倾向,出现了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地位赫然为无名的宰相。
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决定,至此已经被完全破坏了。
但是明朝中后期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不是内阁而是太监。
明英宗以后,宪宗、武宗、穆宗、熹宗等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经常将“批红”的大权都交给了宦官头子,于是内阁的职权又受到宦官的钳制。
例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他们可以压抑甚至控制内阁,甚至张居正都要通过贿赂太监寻求帮助,才能最终掌握实权。
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看见大明朝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会作何感想?
清朝增设内阁大学士,有名无实
清朝早在关外时期模仿明朝内阁制先后建立文馆和内三院,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沿袭明代的政府架构,保留了内阁。
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内阁大学士自定为正一品后,遂成为有清一代最高的官员,犹如历代的宰相,地位极为尊崇。每一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
虽然设置非常完善,官员调配也很合理。但是清朝的内阁并没有像明朝那般发挥出巨大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清朝早在关外时期,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家分权”理念,是亲贵宗室共享国家军政大权。
虽然皇太极继位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稀释这些掌管八旗的诸王权力,进一步集中了皇权。但是清朝入关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压制了内阁制度,让内阁大学士们有些形同虚设。
康熙初年,有辅政大臣鳌拜、索尼等辅政大臣等专权,其实际地位和权限相当于丞相,康熙帝亲政以后,有意识加强皇权,实权在于南书房,那里的翰林院学士们才是康熙真正信得过的人。
等到雍正继位以后,内阁大学士依旧没有实权。
而且,满清的内阁大学士更多的是表现为三公一样的荣衔,而不掌握实权。
清朝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处理国家日常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政要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雍正皇帝通过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集中,将一切军国机握在了自己手里。
通过军机处,皇帝可以直接跳过内阁和六部,决策军国大事,比如可以直接不经兵部,直接任命前线统帅。
这样一来,军机处已经架空了内阁,剥夺了内阁的权限。自此以后,内阁虽然没有废除,但很明显行政中枢准确来说在于军机处,内阁真的形同虚设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丞相/宰相还是内阁,都是封建统治者的行使统治权利的辅助产物,一旦威胁到皇权,必然会遭到压制,架空,甚至废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人性是丑陋的,为什么只有晚上才显露出来,最后才能看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