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皇帝赐给的免死金牌有什么用?
金牌,丹书铁券,皇帝古代皇帝赐给的免死金牌有什么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皇帝赐给的免死金牌有什么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免死金牌,乍一听,威风无比,但实际上,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荣誉的象征而已,形式大于实际,作用实在是有限!
何为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实际上是一种民间通俗的说法,它正规的名称应该叫"金书铁券"或"丹书铁券",是古代封建皇帝赐给大臣的一种铁券,不一定是金的。
历朝历代,免死金牌都是极为稀有的物品,一般来说,大臣们必须要为皇帝立下巨大的功劳,才有可能受赐这种金牌。比如明朝,开国之后,共有34位大臣获得了明太祖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券”,但这34位都在朱元璋创业道路上立下过赫赫战功,都是经过南征百战,历经九死一生,才换来的这么一块牌牌。由此可见,免死金牌这种稀有物品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免死金牌的作用是什么?真的能免死吗?
关于免死金牌是否真有免死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所谓免死金牌,顾名思义就是当一个人犯死罪时,只要不是谋反等大逆不道之罪,如果有这么一块金牌在手,只要没有弄丢(一般人也不会弄丢),是可以免于一死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免死金牌就是一道保命符。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却是大相径庭。在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恨一个人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同样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要杀一个人也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
一旦皇帝决定要杀一个人,别说是对方手持一块免死金牌,就是十块、百块都没用,他只要随便找个理由,说杀就杀了!君不见,明朝34位开国公侯爵,个个手持免死铁券,可到头来,得善终的又有几个?
免死金牌究竟有何意义!
说到底,免死金牌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皇帝颁发给大臣免死金牌,说白了,就只是对大臣过去功劳的一种高度肯定。皇帝作为免死金牌的唯一发行者,关于这块金牌的有效期、适用范围等解释权,永远都在他手中,他说没用就没用,说失效就失效。谁要是胆敢胡作非为,触怒龙威,还企图以手中的免死金牌保命,只能说是太傻太天真了!
结语
一直以来,可能我们都对所谓的免死金牌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将它的作用放大了,事实上,它仅仅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它作为保命符的效果实在是有限!在封建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肥星星,我来回答。
关于免死金牌是皇帝对于有功之臣的奖赏,当你他或者他的后代违法犯罪时,可以免除死刑。当然谋朝篡位除外。
其实说到底,免死金牌只是皇帝对有功大臣的一种安抚,告诉他一种潜台词,不会兔死狗烹,也不会过河拆桥,会与他共享富贵,但是免死金牌真到用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好用了,基本上没用的,皇帝想杀你,10块免死金牌都没用。因为这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荣誉,一种心里安抚,真当真了就会死得很惨了。
免死金牌归统治者所有,最终解释权当然是归皇帝了。他说有用就有用,说没用也就是一块黄铜。
喜欢就关注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间说的免死金牌也就是丹书铁劵或者金书铁卷,喜欢水浒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大官人柴进家就有这么一块,那么这丹书铁劵有什么用呢?
丹书铁劵始创于汉高祖刘邦,当做一种赏赐给那些有功的将军大臣。
到南北朝,丹书铁劵又进一步升级,凭着丹书铁劵可以免死,使用次数一般在3次以下。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为了安抚民心,赏赐给后周柴家,世代可以享受优待、免罪等一些殊遇。
到了明朝,丹书铁劵规则就比较完善了,除了造反之外,其他都可以免,但是子孙不能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赵立波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他的功臣帮助下,正式扫清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农民出身的他非常注重“乡土人情”,作为汉朝最大的当家人也颇为注重当年创业的承诺。他要用自己的慷慨报答,塑造自己的情深意重的江湖义气。他在铁铸券书上用丹砂写下深情的誓言:“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就算涛涛的黄河之水变成一条窄窄的带子,巍峨的泰山被风化成小小的磨刀石,除非犯有谋大逆的罪名,功臣及他们的子孙可以凭“铁券”免死几次。
刘邦画像
然而对于如此看似真诚而富于感情的承诺却未能履行多久,汉朝初期有百余人受到刘邦的封赏,后来的情况来看,韩信的功劳颇大,由于其罪名在于“谋反”所以当不属于“铁券”保护和豁免范围,但其一朝功臣后来仅仅有5人获得善终,汉朝的丹书铁券未能挺过多久便锈迹斑斑,成了一块废铁。南北朝时期,宇文泰与北齐在芒山一带激战,竟然不慎坠马。千钧一发之际,他的爱将李穆及时护主,将其救出,宇文泰不仅与其相对而泣,事后对别人说:“成我事者,其此人乎!《隋书》
宇文泰
宇文泰虽然未能称帝,但他却是西魏的建立者,其次宇文觉后来建立了北周,为感谢李穆的救驾之功,被赐予“丹书铁券”,并明确可以“恕其十死”。虽然李穆并不居功自傲,也未拿着铁券当护身符,但还是卷入了其兄和侄子的案件。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执政期间,其兄和侄子被杀,按照北周律例,李穆也应连坐。最终让李穆免死的不是“铁券”,而是他侄子死前 一句话:“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这些证明了李穆并未参与其兄侄事情,但还是因此被贬为平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