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转型吗?分享下你们的转型故事好吗?
自己的,工作,我的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转型吗?分享下你们的转型故事好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份工作:文案。这个工作做的并不开心,还很折磨人。公司和我想象的也完全不一样,做事情总是很赶。每天填写表格,每项工作需要精确到几点几分,每天都在写不同类型的稿件,感觉很分裂。不过也学习了很多,真的很锻炼人。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就连离职也是和他们一起。
第三份工作:编剧。你没有看错,这次转弯是有点大。一个机缘巧合吧,正好那个公司做栏目剧,成立了剧组,缺编剧,我就去应聘了,没想到竟然入选了。和做文案不同,做编剧需要很强吗故事构架,需要逻辑支撑,还需要文字的口语化。我曾经花了两个月才把咬文嚼字的书面语改掉,学会了搭建故事核心和场景。我们是剧组,有6个组在每天同时拍新戏。尽管我们编剧也是团队,但写的进度还是有些赶不上拍的进度。于是外来投稿,也是一个途径。现在想想,每人每天都要看20个以上的本子,脑子都要炸掉。后来,栏目剧不拍了,我们也就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
当时剧组解散后,我又像别的剧组投了一些剧本,我入选的,也有石沉大海的。日子过得很散漫,有些不习惯。想了想还得去找一份工作,就去了房地产。
第四份工作:房地产文案策划。这个工作真是个全新的领域,上面那三份还有点路子可摸索,这个纯靠自己学习了。当时买了很多书,也和业界的大神学习。如何用短的文字写出最有卖点的标语,就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可以囊括我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当时我熬夜创历年新高,经常凌晨五点睡,早上9点起床来上班。我刚入职一周后竟然把我派到了一个新开的项目上,真是深入了解。一起成长啊。每天在项目内转,看有哪些问题,要不要更换销售政策,什么时候更换围挡,新做海报,灯箱,新做活动……就像是一个老妈子天天操心家里的吃喝拉撒……我在这个项目呆了三个月,从此开始了“安邦之路”。今天飞大连,项目上正轨。回来调整下,飞济南吧,搞定济南,回。不夸张的说,我这样来回折腾了有一年,每次在项目上长则两个月,短则两周。公司项目是安定了,我是吃不消了,于是趁着年底就辞了职。
本来打算年前住休整下,年后找个轻松的工作。没想到脑子一进水,创了业。创业才是一个新的开端,最大的转型。因为我再也不能挑工作了,喜欢的不喜欢的,通通都是自己的了,只要没人干,就得自己上!转型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决心,没斗志!只要有斗志,你就可以!加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行有每行的规矩与方法方式对待。 比如我 刚开始金融行业混了一年,然而完全融入不了圈子。也是机缘巧合与发小介绍来做超市水果管理。毕竟我们福建大多我认识的都是这行业,有人带有人领,工资啥的很快都会上去的。 有时候行业的转行也是看自己能否勇于踏出第一步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父母都是五十年代的师范生,母亲还是名校青岛二中和青岛师范的高材生,担任班主席(就是现在的班长),团支部书记,非常优秀,父亲幼年失怙,小学没毕业就失学,却靠自学考上师范,也是极其聪慧和有毅力的人,他们在当时都是高学历有文化的人。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最终步步下潜,最终是扎根祖籍,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一辈子。那时候教师地位不高,收入很低,家里生活困难,农村泼妇刁民多,时常为孩子被教育找到学校闹,也因为此,母亲对教师行业失望透顶。我在八十年代考上师范学院后,母亲叹息不已。
母亲的态度也影响了我对教师行业的信心,最终在毕业时,我还是把握了机会,在一家我们当地效益非常好的企业为职工学校招老师时到了这个企业,又凭自己出色的文笔,被挑选到宣传科编辑厂报,在四年的新闻工作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那时企业效益如日中天,工作压力很小,我觉得生活非常安逸。母亲却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人,反复跟我说,花无百日红,企业终究不够稳定,还是要做长远打算。后来,全国法院检察院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考,母亲得知后劝我报考,我当时没有动心,因为那时机关单位是清水衙门,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并不高,我当时工资比机关高的多。直到报名最后一天,我在郊区一个宾馆参加会议,母亲辗转把电话打到宾馆,命令我马上回城报名,我因为一向佩服母亲的见识,所以也就听话的赶在报名点就要收摊时报上了名。
我的强记忆能力很强,报名拿到复习用书后,我上着班,哺乳着女儿,仍然用二十天时间,以中文专业背景最终在一众法律专业生中杀出,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法院。
我们企业那几年红火,每年都进三四十大学生,但是企业以生产为主,科研有限,甚至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都在车间当翻砂工,虽然收入不错,但很多大学生感觉没前途,也都在偷偷谋出路,我当时也是偷偷报考的,笔试成绩出来后要政审,还是觉得不好跟单位交代,索性当了鸵鸟。直到政审人员到了单位,领导才知道这件事,大为光火,虽然最终放行,但以培训费为名,让我交了二千元放行费,是我那时三四个月工资。我离开后,同年入厂四十二个大学生,许多也陆续离开,有去报社的,去电视台的,别的企业的,自立门户的,现在只剩了两人。
我到法院后,收入下降三分之一,但转年后,经济形势即发生变化,原厂奖金下降,接着缓发,停发,接着工资拖欠,人员下岗,我们的厂报也停办了,我们十四个人的宣传科最后只余一人,合并到了组织科,所幸26年过去,尽管屡屡风雨飘摇,但我的企业总算还活着,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也让我不知道该为我一同进厂的那个人很漂亮,能力也非常突出的好姐妹感到幸还是不幸,以她的能力,如果这个空空的铁饭碗砸碎,她不见得做不出一番大的事业来。只是我们那时计划经济的人,还是有些惰性的,这一点远不如现在敢做敢为,不断跳槽攀高的年轻人。
还有个笑话,编厂报因为新闻来源少,也常常因为没有新鲜内容抓狂。那时许下一个宏愿,我将来要干一个工作,能天天见不一样的人,遇到不一样的事。现在很多同事常以此调侃我现在得偿所愿,现在在法院,每天开庭,见到了不一样的花花人儿,遇到了绝不重样的花花事儿,确认算是我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上一篇:端午节要吃粽子为什么不叫粽子节?粽子为什么要包成三角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