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鲁迅先生如何写起小说的?
鲁迅,鲁迅先生,小说鲁迅先生如何写起小说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鲁迅先生如何写起小说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鲁迅先生小说的事情,网友们也是操碎了心,有的说短篇尚且写得不好,何谈长篇?
有的说 那你得问鲁迅先生去啊?
鲁迅的确是有篇专门的文章来表述他是如何做起小说。
1: 小说在鲁迅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当时的中国,小说不算文学,那么自然,写小说的人也并非文学家——也没有多少人想在这条路上出人头地。
当时鲁迅,也不过是着眼于介绍、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东欧的短篇小说。除此之外,他也会看些文学史或者批评——以了解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是否运用到中国来。所以所求的书,无非是以反抗和叫喊为主。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呐喊》。
2: 铁窗论和《狂人日记》的诞生
回国后,有那么五六年,鲁迅都是住在北京会馆——抄古碑。
当时他想写论文,但是没有参考书,想翻译也没有蓝本。
据他所说:“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但是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朋友的出现,开始了一番著名的铁窗论。
鲁迅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朋友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这样,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坦白说,鲁迅亲眼目睹过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丑剧,自己也在不断变换的政府当局中任过职。这种多年极度失望的情绪让鲁迅对革命是保持着相当的怀疑态度。
但是这一次,鲁迅突然意识到:“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希望是在于将来,并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
于是,他最终接受了朋友的邀请,《狂人日记》于是诞生。这也是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出现在大众眼前。据鲁迅的说法,这本小说依仗的也是先前看过的百部外国作品和一些医学的常识。
在民族存亡之际,是鲁迅挑起了大梁,让那份在青涩小伙手里本已摇摇欲坠的《新青年》重新焕发了生机。
从此,鲁迅在文学界打遍天下无敌手,这真不是吹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是真的找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与之匹敌的——鲁迅也算是个寂寞的孤独求败者。
这以后,《新青年》的编辑者一催再催,催几回,鲁迅就写一回儿,而让鲁迅作小说最得力的人,其实是陈独秀先生。
3 鲁迅小说的素材来源
鲁迅小说的素材来源于自己所听过或者见过的一点,但是通常又只采取一端并加以改造。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按鲁迅先生的
说法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所以有人说我的哪一篇是骂谁,
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
所以就像《阿Q正传》的问世,许多人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阿Q——那自然也是胡说。
照鲁迅先生的这种写法,会让人难以停笔,但是一旦中途有事打岔,待某一日再去更新,人物性格与故事场景则很容易与之前所想大相径庭。只不过这些,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般人是很难觉察到——而某些批评大家还会说,这篇文章做得最为出色。
4 鲁迅做小说的目的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我总是抱着十
多年前“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
生,并且要改良人生。”
在鲁迅先生看来,为艺术而艺术的书不过是消遣,也正是基于这种写作目的,鲁迅先生的取材,也多次来自于病态的、不幸的人们当中,自然是为了引起疗效。
对鲁迅而言,文字只求表意,力避行文唠叨,不去描写风月,对话自然也是点到即止。
5:小说的修改及对自家小说的批评态度
鲁迅先生写完之后,必先读两遍,修改三五句,直至顺口,如果没有相应的白话,宁愿用古语。所以,我们现在会觉得鲁迅先生语法上貌似文不文、白不白,那也是缘来于此。
大作发表后,鲁迅一律不接受批评。
中国创作界固然幼稚,但是批评界更是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入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
鲁迅先生认为:“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读者有益。”
鲁迅先生对外国的评论文章比较推崇,按照他自己的调侃,可能是觉得这些人对他而言是没有任何恩怨记恨吧——所以,大概是可以借鉴吧。
但是,他也一定是会留心这个批评家的派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