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等),你最赞成哪种学说?
儒家,墨家,道家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等),你最赞成哪种学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子百家中
1.道家:老子《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庄子战国时蒙人《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是我哲学、道家体系的奠基人。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其儒家核心思想“仁、礼、和、”其构成中国文化的正统。
3.法家:战国李悝创始人,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后有商鞅秦国变法富国强国,韩非子著有《韩非子》一书。秦国李斯等不断完善和实践,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治理框架。
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和非攻为思想。
5.兵家: 周姜太公《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共60篇,近2万字。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 孙武《孙子兵法》主张“谋攻、全胜、速胜、全争”。
这些“道、儒、墨、法、兵”共同构成先秦乃至后期富国强兵、修身齐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之系统理论框架,不能也无法简单区分优劣,相辅相成,共同聚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若以治国看,外交层面用道家,治国用法家,治理内部流动性差的局部组织(比如古代家族,乃至如今的偏远村落),得用儒家。
至于原因,得具体梳理儒法道:
一文读懂先秦儒、法、道三家,兼论墨家、名家
与西方自然环境不同,我们东方的农耕社会基于旧大陆上最大的大河文明。所以当西方普遍还是城邦时代时,我们东方已经在黄河流域诞生了西周这样一个有着严谨社会秩序的国家。
因此,先秦时,我们面对的最大一个问题,是如何对这个巨大的农耕社会进行秩序管理。于是,西周立国之初,两大巨头就社会管理问题进行了一场预言式的对话:
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曰:“尊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 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曰:“尊贤而尚亲。”太公曰:“后寝弱矣。”
以上内容是否史实并非重点。重点是,这个故事提示我们:社会秩序建立的侧重点有三种:尚亲、尚功以及故事没直接指出但给出了提示的尚贤。
抛开五花八门的论证过程,先秦儒、法、道三家所指向的社会秩序,就是分别以尚亲、尚功、尚贤为基本标志。
关于我们这个世界,以人为中心,分三个基本存在层次:天、地、人。
对应这三个层次,有相应的运行规则,其表现比如所谓的:水往低流,人往高走。
天地的运行,自有其固有法则。人类统治者唯一能干预的,就是社会自身的秩序(阶级的划分及维护)。
而将一个拥有独立政权的国家看成个体的话,相关的人群也是分三个层次,天下人(国人+非国人)、国人、家族成员(国内局部相对独立组织的成员)。
由于着眼(仿效)对象的选择(或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定位)不同,相应的社会关系理论,自然的分成上述尚亲、尚功、尚贤三种,于是产生后来的儒、法、道三家基本学派:
儒家:
将人类社会(人)视为世间一种独特的存在,不同于禽兽之类的生灵。因此,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基于人的性情: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汉书》:“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
儒学的简单模式,就是以家为国,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模式实际开创,是在西周,上升到理论高度,则始于孔子。其思想核心,在于“仁”。“仁”,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尚亲。
对比反对者墨家的“兼爱”,孔子的“仁”,就是有等差的爱。这其实本就体现在“仁”字上。“仁”从二,二者,是上下两横,可理解为阴阳分离,上下有别
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数字系统的前三个,就是横着写的,某种程度而言,等级性寓意明显。对比西方文字(埃及文,楔形文):
他们的数字写法,基本以并列为主(最明显的是“一二三”)。而我们在使用算筹的阶段,也有相应的算筹符号:
然而作为文字,我们始终以现行的写法表示前三个数词。所以,我们的“一二三”之构形,其实真的承载着数量以外的含义。
人类自然之爱,基于血缘。血缘天授,于是由仁爱引申的阶级(纲常)社会也是如“天授”般稳定。这就是孔子被历代帝王所尊崇的根本。
比如“天子”之说,就是将最高执政与天地进行拟血缘:
东汉《白虎通德论》讲:天子 者,爵称也。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而“子民、父母官”之说,则是对阶级社会进行拟血缘。
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
故而,儒家的本质是“仁”。小仁则依天生血缘带来的情感(家庭伦理),大仁则拟血缘扩张带来的社会伦理秩序。于是,自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理想追求。
东方的帝王,存在的基础是大河文明(大平原)基础上的农业经济。这种经济基础,自由主义(类道家)是没有多少生存基础的。纯法家又过于压抑人性。于是,东方的社会伦理以儒家(尚亲)为主,就成了几乎必然的选择。
这里顺便澄清一下后来的儒家与先秦儒家的一些区别:
儒家的核心,一般认为是“礼制”,批判儒家时,经常有“礼教”这个说辞。所以极端的有“礼教吃人”的说法。至于批判“礼教束缚”、“礼教害人”之类的,就更多了。
上一篇:深圳四大行之一就职,还是东莞松山湖某小学工作?本人坐标深圳,应届小硕一枚,教育学专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