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缪可馨事件”还要再发生吗?
孩子,老师,也是孩子们到底怎么了?“缪可馨事件”还要再发生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特别要守住伦理道德底线。因为语文,传道授业的不仅仅是字词句段的理解,更多的是生命的感悟,价值的认同以及自我的发现。当面对的是小学生时,更应传递珍爱生命与自我启蒙。不论出于什么功利的原因,或是个人的爱憎偏见,连这点伦理都不能坚守,那显然不仅是师德缺失,而是人格有所缺失了。
语文教师,离不开作文的批改和阅读理解的点评,这是每天的日常,也是与孩子的一种对话。作文的评语,对孩子来说是很看重的。写得中肯给予支持,会让孩子信心大增;批得体无完肤,被否定得一无是处,你让一个孩子如何自处?这一对话的形式必须遵循与儿童相处的基本原则。最浅层次,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进而若还能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就更好了。不能对孩子充满恶意,更不能奔着羞辱孩子而去。
我们都有过作文被批改的经历,也都知道,一般老师的批改都是在适当的肯定中提出更好的建议。也就是,先肯定孩子作文中的亮点,然后再指出一些不足,文末总评也是褒贬参半,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如果圈出具体语段又不加眉批,那你是什么意思呢?怕是纯粹在宣扬“我就是看不惯你”的个人态度吧!满篇的红圈红茶,触目惊心,完全不顾孩子感受,也抛开了客观的审美原则。
当然,对这位老师的批评,不代表对这个群体的全部抹杀。我自己就有幸遇见好的语文老师,他们读书多,爱孩子,有创见,多理解。有时候一周的随笔交上去,发下来一看,老师的评语写得比我的随笔和还长,这种感觉人人充满鼓励,有被重视被认真对待的郑重感。很开心,可能从此就爱上写作了。你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可以直接改变孩子对这门学科甚至是自己人生的热爱。当然一个班人数多,老师就算不可能一一顾及,也不能一边鄙视一边打压。
作文,也是孩子的一份劳动。是一份内心的表达和价值观的输出。表达,是希望被看见,劳动,是希望被尊重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今后都会成作家。但是曾经被老师的评语暖到的孩子,一定会更有信心,对这个人世间更有爱意。遇上这样的老师,就是孩子的福分。惟愿每个孩子都被老师温柔相待。要知道,作文是小事,信心是大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缪可馨的离开是一种伤痛,可它不仅仅是家长的痛还是老师的痛学校的痛整个社会的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的,受挫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学校也是能捧着尽捧着,不敢太过严厉,更是造就一批玻璃心宝宝。诚然,教师队伍也是良莠不齐,不排除个别不称职者混杂其中,但是,大多数老师都还是能够坚守一颗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初心,无非方式方法各种各样,效果也千差万别。
当今社会,孩子和老师都是敏感区域,整体社会对孩子越来越纵容,对老师越来越苛刻,时刻在用挑剔的眼光审视教师的言行,原本也无可厚非,为师嘛,不仅教授知识,还引导示范,的确需要严要求。可是脱离了大环境单独地苛求教师,把教师绑上神坛,道德高尚还不食人间烟火,无欲无求只需自甘奉献。而且现在越来越多兢兢业业培养熊孩子的家长把熊孩子的错不分青红皂白归于教师归于学校,无形之中再次拉低纵容孩子的底线。只在物质方面最大化满足,长期缺少心灵上的沟通,简单粗暴的言行,自以为“不吃亏”的思想,让孩子们不成熟的世界观是非观过早染上“成熟”的色彩,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不可预知的悲剧也越来越多。
相信一个乐观和谐对孩子有闲的原生家庭,更能够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认为不是孩子们怎么了,是家庭教育怎么了?
家校共同育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人的两条腿,而家教是着力腿,二条腿均衡发展,人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稳,越走越快,而一条腿发育不良,人一定会栽跟头。
上一篇:为什么有的人念书的时候学习成绩差,成年以后下棋却很厉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