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魏国,刘备,演义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识是军事非诸葛所长,你怎么看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答。《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自始祖刘邦至灵帝刘宏近四百年统治,汉祚业已衰颓该改朝换代了,而刘皇叔仍妄想"恢复汉室″,猜孔明也深谙刘备乃逆历史潮流异想天开的干活!但感于刘备三顾茅庐之殷勤劲而助刘并以隆中对策三分天下及以后联吴抗曹继而统一中原为既定方针。算盘是打得很响的,可惜有悖天下大势终难成功!仍是一句老话,凡成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运移汉祚终难复″,天既不助刘备,纵有三个孔明韩信再世也无济于事,此乃天意非诸葛亮不懂军事也。
先主驾崩,孔明只有北伐中原一条路可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迟早横竖是死,博一博尽人事,用他的话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既非帅也非将,谋臣而已,被神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诸葛亮多次北伐,未获成功,因此上有此一说,然而诸葛亮确实是一位称职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那么他为什么又一再地北伐,而且不改变其作战方案呢?得从以下几个原因说起:
一
诸葛亮多次北伐是受刘备所托,行忠君之事,欲报刘备知遇之恩,这一点在其所作的《出师表》中显现无疑。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见诸葛亮之忠诚。南方平定孟获之后,蜀亦无后顾之忧,于是就上此表开始北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为了报刘备之恩。
二从政治上来讲,是出于扰乱魏国之发展的需要。蜀国国小民了的,居地偏僻,宛若孤岛,诸葛亮想打开局面,必须发动与魏国的战争。
三多次北伐的原因与诸葛亮的军事指导方针和军事目的所决定的。蜀国综合国力较弱,与魏国不能进行全面战争,他也只有联合吴国同时给魏国制造麻烦。另外,诸葛亮的军事目的是拿下长安,占据陇右地区,徐图中原。故其矢志不渝地进行了北伐战争。
四诸葛亮北伐史载五次,均为成功,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改变军事策略,和主攻方向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诸葛亮的谨慎性格所决定。其一生谨小慎微,从未敢冒然行事,恐负刘备之重托,事无巨细,皆费神操心,乃至于命丧五丈原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了名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几乎全能型的人才,如果不考虑武力值,那么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几乎已经无敌于天下了,但实际上,这种事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谓全能型的人才其实就是全不能的歪才,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样样精通其实就是样样稀松的美颜磨皮效果,所以诸葛亮在演义的完美背后有真实的不完美很正常。另外即使在故事里,很可能郭嘉、戏志才甚至是毒士贾诩在军略上也是能排在诸葛亮前头的。另外,当时的蜀地虽说是天府之国,但是综合各方面条件,西蜀都是比较弱的,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仗打输了很可能非战之罪,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分天下,那个人和基本上屁用没有,无非是演义故事里排在前几位能砍人的武将加上无事忙的卧龙和短命的凤雏聚到了一块儿,但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几个人的力量,就是浪花里的泡沫,更加之后期六出祁山的时候老将陆陆续续去阎王那儿排排坐吃果果,打败仗,没毛病。以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分析,乱世之时,如果有抱负,作为谋臣不熟识军略应该不太可能,但是诸葛亮只是"其智几近于妖",他可不是妖(最多算个妖道),正所谓李广难封,因此一定说军事非其所长,我个人的看法是:有失公允。
最后说一句,欤在古汉语中是表示疑问、反诘的语气的,那么,也许是陈寿只是设立一个疑问:连年动众,未获成功,是因为将略应变真的非其所长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在真正的世界里是实在的人,在演义里是被神化的人。真实的人不是完美的,有所长有所短。三国志的作者发此问也是许多人的心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