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农村“无后”真的是如此重要吗?
不孝,孟子,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农村“无后”真的是如此重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是传后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无后被人歧视和无后者的自卑现象逐渐消失。
社会在进步,法制观念的增强,经济意识都放在了第一位,农村人更重视自身过的幸福不幸福,没人在意别人后继有没有人。
以前是人多势大,不受欺负,现在是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本事的都想着迁居城市,谁还活在老眼光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21世纪时代来说,只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意义就知足了,工作上的事业,给社会作出了贡献。有找到爱的伴侣过完一生,无后也是不影响的,意义不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一个千百年的至理箴言,正如我们的长辈对我们一样,谁都希望自己的血脉能够长远流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后更指没有人干农活儿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观念在农村相当根深蒂因,这主要取决于农村土地耕种收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是男尊女卑,女本弱小,家有强悍男儿能顶天,更主旨为传宗接代。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这种观念在发生着悄然变化,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巾帼英雄事迹在层出不穷,女子合字为好,达到互补也更加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缘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云云。
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所谓过继,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过继到他家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就到外族过继。目的就是保证他家不断后。所以,中国的家族沿绵几十世,这个血脉链上,有多少次的过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体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后,所以过继产生的几率也越大。
与过继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维持血脉流传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而尤其要一提的是,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只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这里就不引原文了,建议求知的读者自己翻看原文。
上一篇:网购了几颗玉露,分不清名字,最近几天29度左右,能换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