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中学习遇到难题时,选择一直思考还是去理解答案?
答案,难题,知识高中学习遇到难题时,选择一直思考还是去理解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高中学习遇到难题时,选择一直思考还是去理解答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遇到难题是一直思考还是去理解答案?我的答案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我们用心理学的角度去作一次剖析,以找到那个‘该看答案了’的阀值在哪。
【遇到难题的两种心理】
1,有的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当他遇到问题或阻碍时,有急切把它解决的欲望。一时不解决,就一时不得解脱。这属于过分强迫型。
2,有的人对解决问题的内驱动力很弱,因为缺乏耐心而常常让事情半途而废。这就属于过份被动型。
两者的区别是,强迫型会积极思考,而被动型只愿意在问题上做浅思考。
这时如果这两种人手边都有解题答案,结果可想而知,都会迫不及待的去看答案。
我们要理解解题的目的,它是对自身的学习系统的再梳理再检验的过程。显然,过分强迫型和被动型都会过度依赖答案,而在自身知识体系没有经过一个很好检验的那个阀值点的时候,就放弃了对问题的深究。
那么我们‘该看答案了’的那个阀值在哪?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两个心理学的效应。
【蔡戈尼效应】
心理学家蔡戈尼在1927年做了一组比对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乙组演算中途被下令停止。然后过段时间,分别让两组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这种解题过程被中断的不爽,答案还未浮出水面的疑惑,能深刻的留在乙组的记忆中。而甲组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题目的内容。
【酝酿效应】
我们都听过阿基米德用浮力原理解决判定王冠密度的故事。苦思冥想的阿基米德在泡浴缸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心理学认为,正是酝酿过程使我们潜在的意识层面和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进行很好的组合。你必须要经历一段前期的心理紧张和专注后,让自己适当的放松,转换一个新的环境。而在自己释放的某一瞬间一个创造性的思路即可从你固有的思路中迸发出来,而突然找到新的答案。
【给自己一个柳暗花明的机会】
当你面对一道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不妨先放一放。
让‘酝酿效应’起作用。可以选择做一做其他的题目或放松一下,把自己导致僵局的思路先放一放。忘记自身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
按照‘蔡戈尼效应’,这道题还在你的存储记忆里,你对自己曾经用过的思路仍能历历在目。就让疑惑的‘子弹’再飞一会儿。或许,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刻。
【我该看答案了】
你可以以三餐为界,上午的难题下午去看答案,下午的难题晚上再去看答案。中间隔段用餐过程就是一个酝酿效应起作用的时机。
当你已经搜刮枯肠,以上方法仍不能让你得到回响,你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无法找到解决这道题目的钥匙,你可以去看看答案的解题思路了。
不要认为这个过程是无用功。通过这个过程,你充分检阅了你的知识点,知识运用技巧,对你来说这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而且,当你检视答案时,你会更专注答案的解题思路,看它有什么独到之处,对题目领悟的深度将会比别人更强。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是思考,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去思考,思考不出来的情况下肯定要去看答案,看答案的思路和涉及到的知识点,如果知识点有缺失的,自己尽快去补,用答案给的思路自己去尝试解题。如果仍然解不出来,那只有去理解答案,甚至去记住答案。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思考和印证解题答案的技巧和思路。这是一个顺序问题,而非选择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自己先思考,但不要过于纠结。如果不到10分钟都没有思考出这一题,我们是可以参考答辅助自己理解的。我们可以先参考答案自己理解,然后合上答案,试着自己分析做出来,最后和答案对照,看看有什么需要再补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想半个小时,如果还没有结果,就放一边,先做其他作业。明天再思考半小时,如果还是没有结果,就与同学讨论,或者问老师,因为高中阶段时间很宝贵,不要只盯住一个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要是脑子有素材有货能支持你思考30-50分钟,那没问题。
如果只是凭空想,那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还得看,这道题值不值你深入思考30-50分钟,并且你自己是否具备长时间思考的能力。
如果以上都符合,不仅是深入思考30-50分钟,一道好的题目你思考几个小时、几天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篇:是不是很多人认为权志龙比bigbang其他四人的地位高很多?是不是除了中国其他地方唯龙粉也比团饭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