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孩子总偷东西,怎么办?
孩子,自己的,家长小孩子总偷东西,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小孩子总偷东西,怎么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分享丹尼尔在“去情绪化管教”中介绍的一个案例。描述了一个妈妈在发现六岁孩子偷了商店里的腊笔后是怎样处理教育孩子的。
说到引导孩子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从管教的定义开始。当孩子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或者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需要谨记管教的要义在于教。如果我们把这个简单的事实忘了,这整个的路线就会走歪。如果管教演变为惩罚,我们就会错失教育的良机。如果只看到不当行为的后果,孩子就没有机会随着内心的指引去体会自己的身心活动。
有位母亲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她和6岁的女儿在打扫她的房间时,翻出了一小盒蜡笔。几天前,她们去采购学习用品,她的女儿对这些蜡笔爱不释手。虽然妈妈没有买下这些蜡笔,但是女儿不管不顾地就把蜡笔偷偷藏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这位母亲说,当她发现这些蜡笔时,就决定直接去问问自己的女儿是怎么回事。小女孩看到妈妈把蜡笔捧在手里,并露出迷惑的神色时,她的眼睛立马瞪大了,并且充满了害怕和愧疚。在这样的时候,家长的反馈将会极大地决定孩子能从这种经历中获得什么。如果家长将重点放在惩罚上,然后马上对孩子咆哮,打她屁股,将她关回房间,或者禁止某项孩子很期待的活动,那么她关注的点也会马上发生改变。她不会注意到自己内心生出的那种做错事的感受,也不会去反思自己在商店里偷拿蜡笔的决定,她的所有注意力全在家长这样惩罚自己,是多么苛刻,多么可怕这件事上。她甚至会觉得自己像是个受害者,即使是偷拿了蜡笔,却不知怎的,还有点心安理得。
这位妈妈没有这样做,她反而是选择了一种着重于教导而非给予即时惩戒的管教方法。她给了女儿一点时间坐好,并让她试着去感受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后自然会有的那种不愉快但是有价值的罪恶感。是的,罪恶感也可以是很健康的。它是良知健全的证明!此外,它还能帮助约束孩子以后的行为。
这位母亲在和女儿说话的时候,跪下了身来(是为了低于孩子的视线),一段可爱的对话开始了。6岁的孩子首先否认拿了这些蜡笔,然后她又改口说自己不记得,再然后,经不住妈妈的耐心等候,她最终辩白说妈妈无须担心什么,因为“我是一直等到那个爆炸头女店员没注意看的时候”才把蜡笔放进短裤口袋的。这时,为了使女儿能思考一下还没考虑过的事情,妈妈问了许多问题:“你知道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叫作什么吗?”“偷窃犯法吗?”“你知道商店里那个爆炸头女人也花了自己的钱去买那些蜡笔,才能够把它们放在自己店里卖吗?”
作为回应,女儿的头更低了,她努了努下唇,掉下大颗大颗的眼泪。很明显,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很不好受。她安静地哭泣着,妈妈将她拉近身旁,但是不去打扰她或者制止自然发生的这一切,她只是附和女儿说,“你正因为这件事感到很难过。”女儿点点头,继续哭着。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有母亲安慰并陪伴着她的女儿。无须她做什么、说什么,管教就这么自然进行着。母亲抱着女儿,由她尽情地去哭,去体会这一切,过了几分钟,她揩去女儿的眼泪,并让她做了个深呼吸。然后她们再简单聊了一阵,聊到诚实,聊到尊重他人的财产,聊到即使在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通过进行这种协作性的、反思性的对话,并将女儿的注意力导向她内心已感受到的犯罪感,好让管教自然发生而无须刻意去安排什么即时的惩罚,这位妈妈成功地让女儿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以及它对其他人的影响,并让她学到了一些关于道德规范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她的上脑得到了锻炼。然后她们商量起要如何归还这些蜡笔给“爆炸头女店员”才最好。
管教的重点在于教,而这也是这位母亲所看重的。所以她才会让女儿深入地去体会自己对偷拿蜡笔这个决定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让孩子内心的体验一直活跃在思维的前线上(而非将其情绪调转为对所受惩罚的愤怒),她成功地让女儿不仅意识到内心的不愉快,并且还能将这种感受与自己做出的糟糕选择(在此例中即偷窃)联系起来。再说对孩子进行惩罚只会起反作用,在我们生气且敏感的时候尤甚。因为它会将孩子的注意力从良知所传递给身心的有着能够培养自律性的强大力量的信息上转移开来。
记住,神经元是会一起被激活,并连接成网络的。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此时做出了糟糕决定与彼时感到愧疚和不自在之间是有着天然联系的。大脑会被驱动着去回避那些带来消极感受的体验,所以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违背良知的事情,这种自然产生的令人厌恶的感觉会在他的意识思维里飞驰而过。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他意识到了这些感受和情绪,它们就可以成为道德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依托。他的自律和执行能力会得到开发,即使家长不在身旁或是无人监管,这些能力也会发挥效用。孩子就是这样把这些东西刻入神经突触内。我们的神经系统可以成为我们的最好向导!
显然,不同的管教情境需要不同的家长反馈。这位母亲的反馈是在那个特定的时刻针对女儿需要学习的东西来进行的。如果是在其他情境下她可能就不是这么反馈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旦我们在管教时与孩子成功建立了情感连接,该进行理性引导了,就该谨记觉知的重要性,去帮助孩子的大脑进行学习。与孩子一起进行反思能够帮助他意识到内心的暗涌,而这能优化学习效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要慢慢教育,很多小孩都有偷东西的过程。像我小时候也经常偷自己父母的钱,也会去偷人家种的果子一样。
后来我被父母多骂几次后也就不敢偷了,偷东西一定要批评,如果一于不在乎,他会变本加厉的,
上一篇:孤岛惊魂5降落伞怎么获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