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说对吗?怎么理解?
都是,史记,货殖你觉得《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说对吗?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故修道者当重功德而轻金银,见“利”即当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份外贪求,否则利心重而道心轻,正不胜邪,妄想明道,难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记叙西汉商业贸易发展和商人行商的部分章节。在汉武帝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文景之治时期,西汉商业经济已经非常繁荣。货币也很发达。各地出现很多有影响力的商贾。其中说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意指天下人在市场上来来往往,都是为了牟利。这说的是实际情况,也反映了商业的本质。但在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的农业社会,统治者害怕工商业过度发展,会导致更多人弃农经商,动摇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因而恐慌。从汉文帝时的晁错《论贵粟疏》开始,谏言西汉统治者重农抑商。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武帝时达到顶峰。打击商人,盐铁国家专卖。其实,整个封建社会,各朝代都是重农抑商,这导致中国商品经济萌芽受到压制,资本主义经济迟迟发展不起来。因此,中国资本主义文明欠发展,近代才落后挨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史记》作为太史公的代表作,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而这篇《货殖列传》作为单独的一篇出现在《史记》中,也体现了太史公对于商业经济行为的认可。
这句流传至今的话我们到底该怎么解读,太史公说的这句话公允吗?
我认为很公允。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一一道来。
1、太史公司马迁本人的经历:
司马迁在朝堂上为汉匈作战中的败将李陵求情而激怒汉武帝,被判罚宫刑,按照汉朝法制,所判宫刑的罪犯可以以罚代刑,只要交够了赎金便可以免除刑罚。可是司马迁出自史官家庭,虽然社会地位高,可是家里却没钱,完全交不起罚金,因而只好受刑。
个人认为这段经历促使太史公关注到了经济问题,关注到了物质的重要性,因此延伸出来,有了这一篇《货殖列传》的诞生。
2、序文由史论今:
关于老子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司马迁其实并不赞同,提出自己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但自己从一个专业史学家的角度看,大家都以追求有权势、享受生活为目标,就算再引导也达不到老子他描述的境界。
进一步为下文的观点做了铺垫。
3、举例论证:
姜太公、管仲富齐之策,在于通商;
陶朱公富民,至今万民崇拜;
说明了商业的重要性。
4、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太史公并不是一味地说明一定要逐利,而是更多的提议做“仁商、义商”,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总结:
1、单独这句话拿出来进行理解,可能会认为太史公对于利很吹捧,但太史公所言的利并不是单纯的物质追求,更偏向于精神富足后带来的附加值。
2、今天看来,对这句话更好的释义我觉得不能局限在简单的物质上面,人一生所追求的那些其实统统都可以用“利”来概括。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就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又何尝不是大“利”下的一种呢?
所以我认为说的很公允、客观。
关注“水泊之声”,看更多精彩问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利字,也就是常说的利益观,不管这个利益观是不是正确的,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任何人都有利益观,这一点恐怕是不能反驳的吧?那么这句话说错什么了吗?你是为大利还是为小利,为公利还是为私利并不在讨论范围内啊,不管为什么利不都是为了利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一般情况下都是对的。用大白话说,就是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谋取自己确认是利益的对象。但这个结论为什么是有条件的呢?第一,对于理智和精神状态无法达到正确识别利益的社会成员而言,这句话不适用。他们是根据大脑中的随机想法而行动的,如幼童、处于醉酒状态的成年人、生病昏迷状态的人、正在发病期间的精神病人等等。第二,正常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其自发的为己谋利倾向,学会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第三、人类中总有极少数的人天生具有很强的利他性,这些人以拯救天下普渡众生为己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是完全正确!
1.人的追求
不管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平平淡淡,幸福美满,都是每个人所希望和追求的。
上一篇:英语好不容易过六级,发现到工作上用不到,为何还要强制学英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