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何解?是文化精髓吗?
忠臣,孝子,等人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何解?是文化精髓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 忠臣和孝子,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体系。忠于民族忠诚于国家是大孝。孝子属于儒家宗法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前者要富强,需要忠诚在集权统治下为统治者的利益奋斗。
后者要和谐。孝子遵守亲疏和长幼尊卑的秩序,以此保持家族的稳定,太平时期有的人先小家后大家。在民族大义面前先大家后小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家中孝道,就不那么重要。在民族国家面前家庭里的孝道己经微不足道,家里人也会理解你的选择,也因为你的选择为傲,没有国那有家,没了大家小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说忠考虑是一个概念。我是这么看的。
读书耕田是儒家提倡的君子行为。一个人读书是为了修身,而不是为了考试。科举考试是向统治者推销自己,是非礼。而君子应该矜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孝顺 读书是内修 耕田是生存填饱肚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写的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做个一等人既要当忠臣而且还要当孝子,俗话说忠孝难两全,既当忠臣又是孝子才是一等人,两件事是读书耕田,中国古代重视读书、重视农业发展,读书耕田是很重要的两件事。
晚清被誉为“百官楷模”的马丕瑶故居立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简洁明了、质朴无华的语言,蕴涵着浓厚的儒家传统思想,是马丕瑶做人、处事、为官的核心理念,也寄托着他对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
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的忠孝文化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在“家”和“国”两级共同体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无疑大大加强了个体对国的认同,把个体、家和国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成为不同个体之间对“国”产生共同认同的凝结纽带,这就成为后世维持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基础。
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中国的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影响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间中每个人讲诚实信用,好比生活交往中一句话,一等人说了算数,(有效)二等人写了算数,三等人,说了不算数,写了不算数!(生活中言而无信实行动。也好比交易中,借款赊账,做工赖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都是文人的说法,但是古代文人掌握了话语权的,也就成了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
一等人忠臣孝子,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体现。
古代帝王一般都大力宣扬忠臣孝子,原因在于褒彰忠孝治天下,以体现自己王朝的正当性。
朝廷宣扬,首先就保证了道义高度,可以高人一等。而忠臣,首先得要是臣,是官,平民百姓可没有这种说法,只能自称愚民或者小民。所以忠臣是当官的说法,从待遇上也体现了高人一等。再次,谁都不会以当奸臣为荣,哪怕他就是奸臣,最少表面上也要做个样子,越是奸臣越要装出忠臣的样子来,怒斥人家为奸臣,也可以体现出高人一等的心态
二件事读书耕田,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
古代阶级划分明显,士农工商,读书可入仕,实在没办法,退一步耕田吧。其实都是文人体现自我风骨的一种内在要求,真要是让他去杀猪贩盐行走市井之间,感觉又丢了身份埋没了脸面,不屑为之,哪怕真的是耕田,可能也仅仅是做个样子
做为我们平头百姓,还是以温饱求生存为主,为了能吃饱饭,啥脏活累活也得干啊[捂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包含的两套价值体系。
1. 忠臣和孝子,本身就是两套道德体系。忠臣是秦朝中央集权国家发展出来的道德体系。孝子属于儒家宗法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前者要富强,需要忠诚在集权统治下为统治者的利益奋斗。
后者要和谐。孝子遵守亲疏和长幼尊卑的秩序,以此保持家族的稳定。
2. 可是中央集权要富强就要征兵、征税所以采取“编户齐民”的政策。势必会打碎封建宗法的家族制。把家族里的人变成统治者的人。
某一程度上,这正是中央集权只和儒家文化不相和的地方。
上一篇:女人内裤常有2物“光顾”,多半是宫颈癌要来。具体指哪2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