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因多数人都念错读音,而改变读音,这种行为怎么看待?
读音,发音,将错就错因多数人都念错读音,而改变读音,这种行为怎么看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在即是合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大家都接受的,才是文化。比如《甄嬛传》,”嬛”其实读xuan,可是刚才敲这几个字也是用“huan”敲出来的。如果一个问题,一万人中,有1个人是对的,其他人都一致错的,那么这个对的人,也是“错的”,这就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的提问很有含金量。比如“呆字dai”,在听到有人说呆板ai.ban时,觉得发音很别扭。一查字典,才知道人家是对的。但是,我身边大多数的人发这个音都是daiban,而且很多人都不反对。可见一个正确发音必须得到民间的认可,光靠书本上的教育效果不是太理想。在生活中,有些人为了附和民间的这类有争议字词的发音,也不得不按同流合污来发音了。如果不从根本上(学生初学发音时)改变,书本与口语发音就会永远存在差异。长此以往,你会发现,曾经也许“错误”的发音有时会被“扶正”,比如“给”字。我小时候的读音一直是gei三声。山东人发音为ji三声。到现在由于山东发音占了主导地位,曾经的给字,有些人就改变了原来的发音,形成了两种发音共存的局面。所以说,有些字的发音只要大多数都认可,谁对谁错完全可能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改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也是一种文化,只要延续几十年,非主流未必不能成为主流,主流未必不能成为非主流。很多文字的变迁都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说“怼”,现代汉语词典还是第4声,但是说若干年之后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求同存异……语言本就是沟通之用,当然将错就错,随大流就好了,否则如何沟通?没必要搞得像‘’孔乙己‘’一样矫情,没必要刻意纠正。只是在适合的场合,可以稍加说明即可,点到即止就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在文学流变中很正常。文字的作用在沟通交流,如果一个字大家都读错了,且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那就因错就错,错到对时错也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认知上去区分,从感性上去对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当时就很疑惑,怎么错误的读音反倒变成正确的,真正的读音还被人忘记了。
现在想想,这也算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例子。
劣币驱逐良币: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本来错误的读音变正确我觉得有这几个原因:
1.现在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对一些不常用的字认的似是而非,反而正确的读音被忘记了。
2.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很多不认识的字大家根据偏旁部首就可以猜出读音,但是偏偏有些字读音并不跟偏旁读音一样,最终被大家想当然的认错。
3.人的从众性,要是有一个字,身边的人都把它错误的读音当做正确的传播,那么被传播者就会大概率接受这个错误的读音。久而久之,正确的读音就像良币一样被文化市场驱逐了。
要解决这种问题,还是要坚持学习。国家在普及教育方面一直投入巨大,但是个人也要对自己有所要求,遇到的问题多查多问吧。现在网络发达,很多字读音网上都能查到,就看愿不愿意查了。
上一篇:护发素错当洗头膏用后头发变的黏糊糊一缕一缕的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