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一群人崇拜李鸿章?
北洋,都是,中堂如何看待一群人崇拜李鸿章?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还有张之洞,一生做大事,一生清廉,身为两湖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地位不比李鸿章低。主政期间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特别是湖北工艺学堂,更是国内众多高校的前身。张之洞同样参与洋务运动,大力发展重工业,大名鼎鼎的“汉阳造”就是张之洞的作品,汉阳造步枪直到抗美援朝时都还在使用;前几年在贵州还发现了汉阳造铁轨,质量上佳,已服役115年。而对比李鸿章办的兵工厂,造的炮弹在甲午海战中使用时,居然好些都不能爆炸。张之洞临终时几乎没有留下遗产,其遗言是“吾为官40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还可以把李鸿章跟他同时代的德国、日本、俄罗斯比,这些国家在变法之前哪个不是乱摊子?为什么变法之后就变成强国了呢?说穿了这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李鸿章这种人,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办海军,不过做着做着钱都到他家里去了,到他手下的淮系将领家里去了。
有人说中堂大人怎么可能贪污?没有证据,还有人说他的钱都是合法的。是的,到李鸿章这个地位的,他确实不需要做这种事了,但他的家人、族人把持着中国最赚钱、最没有风险的生意、轻轻松松银子即滚滚而来。宰相合肥天下瘦,这是在李鸿章活着时就传遍全国的一句话。
既然中堂大人如此会弄钱,他的手下自然也是心领神会,再往下的没中堂大人的本事,就只能做贪污、走私这种烂事了,如此下来,北洋水师、淮军都是从内到外烂透了。
这样还有人拼命吹捧李鸿章,说中堂大人受苦了,中堂大人委屈了,中堂大人背锅了,简直不可思议。
---------------------------------------------------------------
本来没怎么关注抖音、B站里是如何评价李鸿章的,看到评论提醒了我,到抖音、B站里看了下,搜李鸿章后,发现搜到的都是这样一些东西:
晚辈拜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太委屈了,心疼;
真实的李鸿章,彻底颠覆了课本中的印像;
李鸿章铁骨铮铮,是中国的脊梁;
中日谈判,李鸿章怒斥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无言以对;
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的话至今听起来仍是震聋发聩;
李鸿章在谈判中差点牺牲,为清政府省了1亿两白银,可是。。。
李鸿章一席话,为当官者戒;
李鸿章: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辛丑条约,李鸿章尽显中国智慧。
李鸿章为何倍受列强推崇?真相让人佩服!
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
李鸿章本有机会得到更多,可他不忍他裱糊的作品被历史的风暴刮烂,于是。。。
还有最有名的一句: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究竟是哪些人在带节奏?就算是对李鸿章看法有分岐,也应该是有夸有骂,怎么清一色的都是上面这些东西?
还有十几年前南方周末上一篇写李鸿章的文章,记得开篇大概是这样的: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患重疾,尽管中堂大人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但他还在与俄国公使周旋,还在为大清国争取权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还有走向共和电视剧里,李鸿章在得知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准备自杀以全气节(让丫鬟拿着枪对着自己脑袋开一枪,此情节甚妙,必须为导演编剧点赞),不过最后还是决定以有用之身,不计个人荣辱,再为大清拼搏一次,于是毅然赴日本谈判,谈判期间与日方人员斗智斗勇,虽然又割地又赔款,但成功的怒斥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句句在理,伊藤博文竟无言以对,最后对中堂大人钦佩不已,赞叹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还说“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呸,江湖套路,恶心之极。
我很好奇,这样的文章,这样的电视剧是在传播正能量吗?不仅是走向共和电视剧,还有反映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友谊的话剧,据说情节感人,可以把观众“感动到流泪”。“英雄惜英雄”,李中堂跟伊藤首相的“友谊”可称佳话,不过我好奇李中堂是否知道当时日本人在旅顺屠杀数万中国人时是毫不手软的。几十年后,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犯下滔行罪行时更是毫不手软。我更好奇这些片子的投资方究竟是哪些人?
一些不怀好意的人首先是从历史上混淆是非,如香港有老师在教学生时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戒掉抽鸦片的坏习惯,甚至已经在试卷中出现日本侵华对中国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貌似冷静客观,实则用心险恶,目的是诱导青少年得出日本侵华有理,日本侵华是在帮助中国,进一步可以得出中国应该感谢日本侵华这样的结论,对日本侵华这样一场死了几千万中国人的战争,是不容讨论利弊的。
这样的行为跟把李鸿章洗成民族英雄何其相似,我们要是不反击他们,他们就真的敢这样说,敢这样宣传,香港这些年教育的结果,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
补充1:关于1两白银在清末购买力是1500元的问题
现在1两白银国际报价约为200元人民币,但并不代表历史上的1两白银就相当于200元人民币,历史上白银的价值要远高于现在。
网上有不少文章说清末时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150-200元人民币,我研究这种说法的最原始出处是《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一书,这本书中通过比较民国时一块大洋购买的大米数,相当于2010年150-200元人民币购买的大米数。
这个研究有问题,用大米作为计算参照不合适。原因是如今大米的单位产量是民国时期的6倍以上,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大米产量是亩产300斤(可称为良田了),而现在吨粮田并不稀罕,而且不光是大米,现在整个食物(肉蛋奶水果疏菜)的供应也较民国时期增长了更多倍数,所以大米的价值要远低于民国时期,用大米作为购买力计算的参照并不合适。
鲁迅在1919年花350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套500平米,32间房的宅子,鲁迅是把绍兴老家的房子卖了,另外贷款才有钱买。如今北京这样的一套宅子,保守说也要值3000万元以上人民币。
现在的房子是太贵了,在当时不可能这样贵,但大家仍然可以脑补一下,白银在当时的价值如何?大洋即是银元,1两白银相当于1.5块银元。这也印证了我小时候祖父给我讲过的事,他说民国时期普通做工的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5块大洋。
高晓松曾经在一期“晓说”节目中说,旧时一块大洋相当于现今1000元人民币,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实际上1两白银1500元的说法,可能是说保守了。
为什么后来白银不值钱了呢?原因是白银在后来不再作为货币使用,当大家都用白银作为货币时,白银需求量大,自然价值高,当白银不作为货币使用后,需求量急剧减少,价值自然就降低了。
上一篇:猫和老鼠手游里,如果敌方老鼠选择打游击战的话,该怎么破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