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孩子,父母,自己的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父母用懂不懂事来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会在意他的感受的。在这段语境里,评价标准是由家长制定的,家长是权威,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被忽视,他只能选择隐忍自我去迎合,去做那个父母口中听话的孩子。
心理学家荣格在《论潜意识心理学》一书里,提出一个术语叫阴影。阴影我们可以理解为负面的人格,或者是痛恨、并想隐藏起来的令人厌恶的特质。阴影它不会无端消失,只会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某些时刻不可控制的出现,甚至有时候我们也意识不到它的出现。小时候越是被称道乖巧的孩子,实际上他的天性越受压抑,由此而形成的种子会深刻影响到他成年后的性格,这些人往往要花几十年甚至一生才能治愈自己。
在PUA中,有一个很常见的套路是打压女性,通过不断的贬低对方让其变得更自卑,然后离不开自己。很多网友看了都觉得懵逼,为什么这么蠢的方式还有人上当呢?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这些容易被骗的女生很大一部分往往本身是讨好型人格,在原生家庭不健康的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在亲密关系里不自觉为对方开脱的习惯。
小时候母亲冲你训斥是因为你吃饭说话不乖,父亲总是买醉是因为你的成绩不够好惹他恼怒,总之都是你的错。所以在不断的被打击中,她们掌握了一种特殊的本领——合理化解释。将看起来不太能接受的事情找个理由让自己接受。PUA男性说我容貌丑陋,好吧我承认。小时候爸妈没错,长大后恋人又怎么会错呢?一定是我做得不好。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生活在焦虑之下。我想赚很多钱,想证明自己。但是当我来到二十五岁,我的积蓄已经超过大多数同龄人的时候,冷静下来,我又会感到困惑。因为我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平均下来两个月的收入已够一年的支出,那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和恐慌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以后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我单纯地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够好,并且因此感到愧疚。就本质而言,是想让父母看到的。
我小学时算是聪明的孩子,成绩不坏,可在整个中学时代由于频繁的转学也因为自己不够努力的缘故,成绩很差。到高中最后一年便更惨淡,父亲常常在我面前表示失望,也多次拿我和他同事的孩子作对比,认为我不懂事,对我的未来一筹莫展。所以大学毕业以后,我总是背负强烈的负罪感和责任感去面对生活。我总试图在短时间里获得不错的成绩来证明某些东西,但又时刻感到力不从心,然后便增出更多的失败感。
我的状态一直不好,也不太会和谁敞开心扉。小时候父母用成绩过多的要求我,长大后我就习惯用外部的进度表来压抑自己。当然,父母不曾让我短于饥寒,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最好的,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我没有立场去指责什么,我只是想说,人的性格是可以在原生家庭里窥见端倪的。
实际上,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也不一样。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小孩长大以后,性格中自私霸道的成分会比同龄人要高,也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专制型家庭下出来的小孩,对世界态度冷漠,也缺乏安全感。童年时,孩子与父母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且建立关系的基础。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的个体懂得去爱,在焦虑和紧张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这些情绪会慢慢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
在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的博士论文里,郑爱民在他的《自sha倾向大学生家庭因素研究》里告诉我们,原生家庭不完整的大学生,自*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而在自*倾向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以及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和角色定位,比没有自*倾向的大学生要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原生家庭带来的自我分化越不健全,长大以后个体轻生的概率就越高。
关于自我分化,是心理学家默里鲍恩提出的理论。它是指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与之对应的是群聚对应。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既能和他人产生良好的情绪和行为的互动,又能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和行动。而越是分化不良的家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就发展得越差,他们与家庭的卷入也越深,情绪越容易受到家庭情绪的影响。
那些总是惯用「乖巧」「懂事」去直接定义孩子的父母,对应上文标准,究竟能同孩子进行多少良性的交流,让孩子有多么健康的自我分化和自我意识,其实不言自明。
在早期的研究里,通常将父母的教养类型按照两个维度分类,一是热情-敌视,二是宽容-控制。后来的研究者又把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的三分法分为四分法,以此来总结四种最常见的父母教养类型。
这四分法分别是——
权力独裁型。
放纵宽容型。
权威回报型。
冷淡漠视型。
权力独裁型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它的特点是高要求低回应。父母以命令口吻来要求孩子,却很少回应孩子对他们的请求。那些总是评价孩子乖巧与否的父母,大多在此列。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很难感受到温暖。而在放纵宽容型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对冷淡漠视型的家庭来说,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他们希望孩子不要来烦自己,也对孩子没有过高要求。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四种教育类型里最健康的,是权威回报型。
什么是权威回报型呢?
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回应,而同时要求,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有回应。他们鼓励孩子主动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即使不能满足也会提出解释。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行使家长的权威,但并不控制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明确的标准,鼓励他们的独立。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在认知上,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具备基础的同理心。
我很喜欢卢梭在《爱弥儿》里的一句话: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只对孩子讲他的责任,从来不提他的权利。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大多数父母并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只知道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用一套所谓的自己制定的标准去衡量小孩乖不乖,强调孩子的责任——他应该怎么做,他才是个懂事的,让人省心的小孩。
说白了,越是强调孩子懂不懂事的父母,越是不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越是逃避和拒绝交流,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表面看似平静乖巧,内心早已晦涩不堪。
他们习惯伪装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很好”,而在伪装的背后,承受的是更大的痛苦。
因为他们自幼就鲜少被当作一个天生具备个性的人来对待,并且由此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核心。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来自飘渺的标签化的肯定,而不是内在的自信。这样的孩子,面具戴得久了,已不会摘下。如果心理一点问题都没有,才是奇怪的事情吧。
上一篇:画底妆时,需要水→乳液→霜→防晒/隔离→妆前乳→粉底液→遮瑕膏→粉饼(蜜粉/散粉)定妆粉这么多步骤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