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用给创作者再恰当不过了,您说呢?
学如不及,自己的,创作者“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用给创作者再恰当不过了,您说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古人早已告诉了我们,学习吧,有很多知识是你不懂的!所以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升华,一定要不断的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xuérúbùjí,yóukǒngshīzhī)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语出《论语·泰伯》。比喻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首先,高速运转的社会,只有学习才可以获得新技能,适应社会发展。数百年前达尔文进化论总结一个观点:适者生存。
为了更好的适应一直不停变化翻新的社会,作为创作者必须不停的学习,与时俱进,才可以使得作品跟得上时代进步的需求。学习新的操作技能,新的创作形式,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热点,新的内容等等。这些都必须不停学习,汲取优秀前人的经验,方可避免少走弯路,错路,节省精力,节约时间成本。
况且孔夫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
其次,学习可以更新迭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前人的经验积累传习,书中知识的学习,自身感悟等等,使自己的视野外延不断扩大,知识架构,思维模式不断与已有的认知结合形成自洽,更新进化自己。
人的皮肤都是28天一个周期的更新,更何况是人的知识,智慧和心灵等方面,也需要一起同步成长。人,唯有常学,多吸收,才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最后,这句话虽然是强调学习精神的可贵,但也透漏对横向对比的一种“焦虑感”。其实,也正因为这种要求自己不断精进的不满足与紧迫感,恰恰构成了一种上升强大驱动力与态势,一种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至美”“花半开,月半圆”最美好的状态。
《易经》64卦中,最好的卦不是“乾”“坤”卦,而是:“谦”卦,在不满中,谦虚的学习进步,就是最好的一种圆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翻译与简析:
《论语·泰伯》: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孔子用这个成语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与“学而不厌”意思一样,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日必学,每日必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往很多人这样理解:学习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这与之前子夏的错误言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是一脉相承的。按这种理解,学习会让人整天处于焦虑和恐怖中,既怕学不到又怕失去,整天只能学习和读书去了,怕赶不上怕忘记呀,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越学得久人越疲惫,可是学无涯呀苦也就无边。苦学的人熬出头了,满腹经纶可以为官了,于是成为学子们的榜样,他苦学的经历又激励着后来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继续沿着这种苦学之路痛苦地前行。因为以往学习太痛苦所以一定要当官,而且可能学到了没有改正的不正之学之术,当了官要发财也学到了门径,否则对不住以往的学习痛苦,这很容易形成子夏学问及应用的脉络。
孔子本章句的本义是: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停地学不停改正自己不对和错误的,如果不这样,学到的还是会失去,自己的错误还会存在。
按孔子对这种持续性学习的要求,这种学习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甚至越学越快乐,因为可以时时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甚至可以能感觉到以前所学东西不对的地方,甚至固定的某一个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老师和学生都可改正进步,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也就出来了。创新是让人开心的事,充满了人生的活力,与那种“学习怕赶不上,赶上了怕忘记”的人完全不一样。
学习不能仅仅靠记忆力,不是死背书不是死记硬背,可多种学习方法在多种实践中学,亲近有道之人,学有道之学,无时不在学习中,无时不在改正自己,无时不感觉自己的进步,无时不在逐步完善。但是如果停止学习,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如果不持续保持学习状态,不改正自己不对不好的,那么学到的或者原来好的也就会失去,原有的“谷”也难保住了或违法去搞更多的谷,保不住了就会走向歪道,去偷抢别人的谷了,进入恶循环。本章句中的“及”,本就是“达到”之意的“及”而不是“赶集”的“赶”,达是达,赶是赶,这就是子夏之日记月不忘之“学问”教育而致后人错误理解先生该章句的原因。
上一篇:为何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的屁不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