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产业,工业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投一个“Game Changer”所带来的回报肯定会远大于“Game Winner”,这是我不太会在充分博弈市场花太多时间的底层逻辑,也是我关注产业互联网的底层逻辑。
如果我们将所有产业按照产品标准度和生产流通环节建立一个坐标轴,我们会关注行业内的四类公司,以及刚才所讲的,我们不断观察和发现的,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行业,来作为投资的底层逻辑。
标准程度足够高的产品,典型的是原材料级别的产品,如能源、化工、冶炼等行业。这些处于众多制造业的上游,并且由于产品价格非常透明,原始经营生态非常粗放,一旦进行一定的生产工艺优化,所节约的生产和调度成本就能够实现结构性的毛利提高,并给予整个原材料行业价格改善的空间。
今天,大宗商品的贸易融资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前文也讨论过,贸易融资主要发生的前提是平台的资产评估能力与资产处置能力。对于一些产品相对标准,流通量足够大的品类,比如冻品、流通消费品都有机会诞生类似于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平台,提供仓储、物流、交易和金融的基础服务。
而对于产品标准度比较低的品类,以手工制造业为主的轻工业,在生产端有通过集约订单和集采原材料方式的云工厂模式,而在流通端有串联生产环节,下游触达用户需求的“苹果”模式,去结构性地提升整个行业的现金循环能力。
而所有生意的底层,都是 ROE ,这是未来十年、乃至百年都不太可能发生变化的。
这就是我们这代投资人的历史使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好的东西,拿传统农产品来说,如果实现了产业互联网,农民都会用互联网技术,将自己种植作物的全过程上传到网上,如果种植出现问题,有经验的网友可以评论帮助。等到了收成的季节,广大网友及各单位的采购人员都可以在网上下单,少了中间采购商或98佬的环节,农民利润会提高不少,广大网友的采购价格也会降低不少。让互联网成为商品流转的有效联系方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产业互联网本身就是要促进互联网与产业领域的结合,在互联网向产业领域垂直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整合大量的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推动互联网脱虚向实,而传统产业领域也会借助于互联网的赋能,来开辟出新的价值空间,全面推动传统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传统产业人来说,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产业互联网
1、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
技术是认知的基础,同时在互联网领域,模式往往都是由技术来驱动的,所以产业人理解产业互联网首先就要从技术入手
2、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理解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涉及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云计算是打开产业互联网大门的钥匙。
3、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理解。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在消费端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存量时代之后,产业互联网将扛起互联网新发展的大旗。
对于产业人来说:产业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往往就是产业互联网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包括行业资源在整合和利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痛点问题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是以“管网化”(水、电、气、公路、铁路、航路)为主要特征的,管网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革命是管网化的继续深入(通信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今天金融领域热衷讨论的产业周期,如果从管网化的历史视角来看,会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自电报、电话时代以来,信息网络传输速度和运算速度的不断提升,使人类社会从传统工业时代转向到信息时代,这个过程仍在继续。包括边缘计算在内的新技术发展,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具体体现。
2、任何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前提,需要基于成本收益考虑。只有在具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方的成本、为其带来足够的收益时,这种技术才有普及的现实可能。应用方能够为这项技术付出的对价(应用方购买能力),反过来决定了该项技术在商业上的收益水平。目前对于边缘计算实现方式的不同理解,背后渗透着从基础运营商、网络设备商到软件服务商(含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各参与方的不同利益诉求,是竞还是合,将由最终的买单者来决定。这个过程可能还很长。
3、2018年,在国内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从互联网企业的视角,出现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这组对立的“互联网式”概念,以及“从2C转向2B”这类“互联网式”讨论。从上述概念的使用能够看出,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一直以来面向消费个体的商业模式已面临瓶颈和上限,进而希望向生产领域进一步拓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它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取得曾经在2C时代取得的中心化地位。
4、“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二分法是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视角,我个人并不赞同这样的划分。信息技术对生产性行业的影响要远远早于对个体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对所谓“产业”的服务早已存在,IBM、Oracle、Microsoft、SAP等行业巨头的企业级信息技术服务历史已长达几十年,Walmart这类今天看似传统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据Fortune 500榜首,正是因为它在非常早期就十分注重企业运营的信息化水平。全球信息技术服务巨头之所以能在过去几十年持续快速成长,是因为它们的客户囊括了各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其中的各行业巨头营收基数大,只要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为其节省较小比例的运营成本,体现的经济价值就会十分明显,而这些企业有能力为之付出高昂的信息技术服务费用,这也促使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从商业上有动力进行深度开发合作。换言之,企业级信息技术应用方(大型或者超大型企业)的个体购买能力是非常强的,并非像个体消费者那样,单一购买能力弱而主要体现为网络聚合效应。
上一篇:你会同意老婆坐男同事的车下班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