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和杜牧哪一个是进士出身呢?
进士,杜甫,李白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和杜牧哪一个是进士出身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白居易是正经的科班进士出身。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后卒于洛阳,时年71岁,追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 科举进士及第,科班出身!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进士及第,科班出身!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是进士,科班出身!
总结:以上6位大诗人,除李白杜甫外,其余都是进士出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朝时期,科举选官刚刚起步,还存在其他当官的方法,主要就是将自己写的文章投送到朝廷大官的家中,如果得到赏识,就会被推荐进入朝廷为官
李白:
李白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别人推荐在唐玄宗身边当了供奉翰林,也就是随侍皇帝身边写文章的
杜甫:
杜甫在天宝年间李林甫当权时参加了科举考试,落第,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投奔到凤翔行在,当了左拾遗(这种情况下来投奔当然有官做),后来又因谏言被贬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
刘禹锡: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与柳宗元同科
李商隐:公元813年出生,25岁进士及第(公元838年)
杜牧: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中进士
对于这些牛人而言进士的身份很难再去代表什么,反而是需要回归本真,寻找自我,创作出属于个人独特个性的作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点不一样的。
“进士”这个说法,出自《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其原意大约是“进贡给国君的优秀人才”,与良马宝珠之类的贡品相比,地位差不多。汉魏时代,已有把贡于朝廷的孝廉称为“进士”。隋设进士科,有比附古制之意,至此“进士”逐渐成为功名的一种,不再泛指进贡的人才了。但是这种古风还保留了很久,比如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考试,就是在前一年冬天,随着巩县进贡的物品一起进京的。第二年春天参加考试,那一年他没考上,后面还会讲到。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一种方式,出现较晚。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这里既然说的都是唐朝诗人,咱就只取唐制。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固定科目选士,制举则为皇帝临时根据需要下诏开科选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由于秀才科难度太大,应试的人数又少,后来取消了。唐人参加较多的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主要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的内容,进士科主要时务策,文章优劣是重要标准。
唐以前的主要选拔制度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当然,秦代也出现了垦田和军功晋级制度,魏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但都没有科举影响力大。但是请你注意,这几种制度在后世虽然不再是主流,却并没有完全消亡,在唐代,甚至还存在很大的影响力。
从年龄来讲,李白最大。
李白压根儿就没参加过科举考试,据说他家世背景不太好,一说是出身于商人之家,士农工商,四民之末,不具备参加考试的资格;另一说是他祖上犯过罪,隋朝末年居家搬迁到了西域。虽说隋朝跟唐朝是亲戚,但毕竟是两个政权,会不会把档案留下来并且作为限制后人的方式,很难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李白从没参加过考试,也就无从获得进士出身了。
所以李白的求进之路是从自我推荐开始的,这可以看作是征辟制的延续,——自己先弄出名声,等待皇帝征召,从而获得一官半职。杜甫在洛阳落榜那年,李白心里也不好受,头两年他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希望得到领导重视,但都是白费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明堂赋》,今天洛阳明堂博物馆一楼,存有全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李白后来入翰林,得益于贺知章的大力推荐,但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好诗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这里不再赘述。
杜甫是一个悲催的考生。
前面说过,开元二十四年,他第一次参加考试,时年25岁。那年考完一散场,他就意识到没考好,郁闷中游龙门,写下“云卧衣裳冷”,这首诗写得一般,但在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中,都是第一首,很有意思。那一年考试出了个很有名的事件,就是“两李事件”。主考官李昂和考生李权弄得很不愉快,朝廷各打四十大板,都处分了事。同时,朝廷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管理权从吏部移交到礼部,并提升了主考官级别。这一年总共取录了二十七名进士,如杜甫所料,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榜上。
上一篇:最近有很多学生模仿老师批评学生的行为,对此各位网友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