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法家何时出现?对别的学术思想冲击有多大?
法家,秦国,国家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法家何时出现?对别的学术思想冲击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实法家起源与礼分不开,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乐文明社会,法家的“法”最初并不是专指刑罚,古代礼与法是分不开的,二者是贯通的,礼不足治,而后有法。
法家所推崇思想的可以集中概括为“法、术、势”。“法”即统治国家的根本大法; “术”指君主操纵臣下的阴谋;“势”指的是君主所具有的权力和威势。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将“法、术、势”融会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并认为, “法者, 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民心, 赏存乎慎法, 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师也”;“术者, 藏之于胸中, 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他提倡以“势”为前提, 才能发挥“法”与“术”的作用。
法家思想在先秦时期比其他诸子思想更活跃,更被统治者青睐,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主张依赖君主的权威推行法治,主张立法权必须独掌于君王手中,其目的在于保证法律稳定和统一,从而社会秩序和维护统治稳定。秦能逐渐强大并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功不可没。可以说在先秦动乱时代,法家思想一家独大,强压其他学说,各国变法大都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到了汉朝以后,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往往“王霸并用,内儒外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家争鸣的两个概念: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反映各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
“百家”,自然是量词,表示家数很多。而“百家争鸣”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思想斗争错综复杂,相互争论、异常活跃的局面。
“诸子百家”中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墨家,墨翟为代表;阴阳家,邹衍为代表;道家,老子、庄子为代表;农家,许行为代表;名家,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纵横家,张仪、苏秦为代表;兵家,孙武、吴起、孙膑为代表;杂家,吕不韦;而法家的代表人物则有李俚、吴起、商鞅、韩非等,诸子十家,其中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而百家争鸣的形成,是在春秋中后期。春秋战国时期正经历着奴隶制向封建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地主阶级与农民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日渐增多,他们分属各阶层的不同流派,对各种学说和问题,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政治军事、统治被统等各行主张,争论不休,由此"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这也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法家发展较晚,到战国时期才基本成型,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主张法制,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主张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先秦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百家争鸣随着秦朝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也就基本结束了。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各抒己见,各提主张,也为后人留下了学风先例和发挥空间,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级。
法家思想在当时尽管是为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但相对还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作用。特别是法治建设思想和理念,对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有的沿用至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至前4世纪中叶是法家改革的起始点!
与欧洲相比,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显得十分简单。春秋之初,中国社会仅有两个权力阶层:君主和贵族。春秋早期,中国北方地区国家的军队大多数由贵族所控制,因此战争往往有助于该地区贵族势力的发展(在同一时期,鲁国出现了"三桓",齐国出现了"田氏",宋国出现了"七穆" ,而晋国则出现了"六卿" )。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中叶,北方各国的贵族势力不断坐大。于是就出现了"封建危机",导致了"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当年的贵族摇身一变成了国君。
在晋国,魏、韩、赵等贵族势力在分晋之前,已经在自己控制的领土上逐渐推行旨在削弱他们属下的贵族势力的、以郡县制为中心的、非世袭性官僚体制,并在土地所有制、税收与法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三家分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以及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魏、韩、赵三国先后发起了在法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全面性的改革。"三晋"中,魏国率先进行了改革。此后魏国实力大增,称雄战国,迫使其他国家加以效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至前4世纪中叶的旨在强国厉兵的法家改革浪潮。
由于没有欧洲式的教廷势力和城市中产阶级势力的抗拒,更加上北方各国的贵族势力在"封建危机"后均走向式微,战国时的国家因此就能在战争的推动下几乎毫无阻挡地走向强大。显然,中国强大的官僚制国家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治水农业"的产物,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战争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的互动。
在战国诸雄中,秦国的贵族势力相对薄弱,因此改革更为容易推行。同时,秦国因为发起改革较晚而能借鉴他国之经验。因此秦国能采取相比其他各国来说更为彻底的改革。改革后,秦国借助其有利的地势,从渭水顺流攻击"三晋",依长江直下包抄楚国,不久就在战国七雄中取得一国独大的地位。一个"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逐渐成型。
在中国,法家改革的成功和法家思想在政治层面上的一家独大使得"现实主义"成了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任何类似于"国际社会"、"国际法"和"主权"等以价值为主导的国际关系观在战国时期都失去了市场。于是乎,不但反秦"合纵"难以持续,各国还"以邻为壑"试图把秦国这一祸水引向他方。秦国因此能施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把中国带向统一。
法家改革的成功还避免了一种"类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中国的形成,这也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进程。为了吸引民众从军,国家一般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当然,一个具体的国家不会仅仅依赖一种策略来动员民众加入战争):1.用金钱来雇佣民众;2.通过一种意识形态,使得人们觉得是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战;3.采取"大棒加胡萝卜" 的方法通过强制来胁迫民众从军,并通过奖励勇敢来鼓励献身。
上一篇:竹林七贤中,谁的成就最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