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的《心学》哪个版本讲的比较透彻?
思想,本书,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哪个版本讲的比较透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认为是《王阳明哲学》!
关于王阳明先生,在《王阳明》大传里有详细的介绍,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等。
当然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
《王阳明哲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为世人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阳明以“良知”概括孟子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故良知学即是心学。良知心体在种种机缘上,自然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以“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如此,只能“尽了万事万变”。因为世间万物,归总而言,不过是正其非成其是,去其恶成其善。而良知心体正是“定是非,知善恶”的标准,也是成就事物的实现原理。阳明有云:“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所谓虚灵不昧,即是指心而言。阳明所说的“心”是孟子的本心,也是天心;他的“理”,是我们的心应事接物的理,应事接物的理是道理,也是吾心良知之天理。众理聚于心中,所以说,“心外无理”。心者,万事之所由出,故曰“心外无事”。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所在为物,物即是事;心外无事,亦即“心外无物”。
《王阳明哲学》适合慢慢品味、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方能体会到阳明先生的思想历程。他的心学义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刚刚看完阳明心学,个人粗浅的理解是,不论那个版本,都贯穿始终的是,致良知。
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取舍,甚至可用奸计,可用诡计,可以违背私孝。
在良知的指引下,谋金钱,求功名,遵循人性,复合人心,我心。
正如,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版本。
每一个人心中也都是每个人独特的那个阳明。
这也是复合所有知识流的运行规律的。
比如伊斯兰教,比如佛教,比如基督教,都发展出各个流派,阳明心学也一样。
一颗种子落在北国,开白色的花,也许在南方的土壤里,开出了浅粉色。
记得那位大咖,翻看半部字典,而写出巨著。
个人觉得八九不离十,不过,如果提问者,想要最优解答,我这里让你失望了!
正如我刚刚描述是粗浅见解,还望海涵!
——————亚亚老师2020.5.28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是《传习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觉得应该是传习录讲的比较清楚,我读过传习录,开篇讲述的道理非常好。传习录讲述的是阳明先生和爱徒们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交流记录,原汁原味,不像那些解读类的书籍,不少是断章取义,这本书对于研究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书中比较充份介绍了王阳明的理论。
阳明先生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心学先河的开创者。其“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思想理论可以说影响了整个明朝后期的国家政治。
事实上,即使是在阳明先生生活的时代,其心学思想也被很多人怀疑、轻蔑,甚至诋毁。就连他的弟子徐爱在刚接触心学的时候也持有惊讶、怀疑的态度,不过在拜读之后,他发现了王学的博大精深,意味深长,进而加入了学习宣扬王学的行列。
书中对于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的非常到位,个人读了以后佩服不已,所以如果要研究心学,建议从传习录入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我是龙旺,喜欢研究文史类科目,关注我,和你一起学习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首推《传习录》,并且一定要读原著,关于《传习录》的版本推荐两个:
一个是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由于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的《传习录》。此书是以四部丛刊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本为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的,共分上、中、下三卷,从注释的出处到白话的译文,应都相对准确的展衍了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一本入门的好书。
二是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由日本三轮执斋点校,吴志远、李小希译的《标注传习录》,这是日本阳明学派代表人物三轮执斋三十三年心血之作,在国际阳明学界影响巨大,是《传习录》入门的必读之书。
上一篇:现在买房合适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