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君子”是孔子说的那样吗?
孔子,君子,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君子”是孔子说的那样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大家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质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悔,君子无愧于天地,君子之行人人可见之、评之,而不自满自得自惭自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君者,正也,明也。所为君子就是正智正见,明白事理性相因果的人。这种人不失道观,道行,能为导之以行,统领大众做领导人,复又世范执行者能为人师表,前途无量光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君子如玉
《诗经·卫风·淇奥》中言: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气质
斯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些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形容读书人、有文化的人的。用传统的优秀文化经典塑造出来的人,和现在教育里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纯粹知识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完全不一样。内存是气质,外化出来就是教养。
气度
有了笃定而内敛的和气,继续升华,继续积淀。这团平和之气,就可以透过身体,散发出神采和光芒。让人看上去,就觉得这个人,气度非凡。如用形容词,就如器宇轩昂, 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等。
关怀
当一个人气和神定,静笃内敛,正气充体,他会进阶表现出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古道热肠,待人诚挚,颇有古君子之风,就是形容的这种人。
抱负
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有关怀心的人,继续升华,那就产生了远大的抱负。一个人的抱负,并不是靠励志而催化出来的。而是一步步从尘埃变成恒星的过程,是从内在里,把自己点燃了起来。
大丈夫
于是,他就成长为大丈夫,什么样的大丈夫呢?即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的思想,自古至今均受钦仰。在《史记》中,司马迁引《诗经》文字赞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其心向往之。”可见,他对孔子的人格及学问,瞻仰不已。
孔子之学说博大精深,而其流传之道有二:一为口授,一为著述。
虽然孔子自云“述而不作”,却仍有可资探求其思想的作品流传下来。其中口授者,即为《论语》。它是自古以来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
“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仁”的意念,几乎贯穿在整部《论语》中。可以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各方面主张的最高准则,更是人格养成的最高道德理想。
孔子一向不轻易以仁许人。那么,在他心中,“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孔子剧照
“仁”的广义含义,是兼摄诸德。从各弟子问“仁”的回答上,可整理出“恭、宽、信、敏、惠、敬、忠、礼”等内涵。
再更具体来说,“仁”的根本,是一种爱人的意识,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成己,然后不只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推而及于一切人,这是一种关怀、平等、博爱的精神。
“仁”适用于各种情形中。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所表现的,就是用恭敬、庄重、虔诚、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人民,这就是合于“仁”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能将心比心;更积极一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每个人能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消极的、积极的,一样在“仁”的规则下进行。
“仁”是无所不在的,说话谨慎也符合其准则;“先难而后获”,不计得失,不惮所难为,“仁”亦在其中。
孔子剧照
“仁”是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性格上“刚、毅、木讷”,“近仁”;言行表现上“巧言令色”,则“鲜矣仁”;所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时无刻都要以“仁”为准则。
修养“仁”德的人,除了对己身的要求之外,在面对外部环境时,心中也有一把无形的尺。用此标准,可以客观评断人事,不会纵容“恶”的存在。
孔子曾总结“仁”的功效,因为“仁者安仁”,就像山一样厚重不迁,所以“乐山”;仁者心中有不变的准则,所以少私寡欲,“好静”,所以恬淡长寿。
在修养“仁”的方法上,孔子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就是“为仁由己”。只要有心修为,“斯仁至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剧照
“仁”的重要性“甚于水火”,甚至超越师生伦次——“当仁,不让于师。”
重伦理如孔子,尚且如此言之,即可见得“仁”处在孔子思想的最高位阶。
恕、忠、信——君子的基本准则
“仁”是修养己身的最高准则,是终其一生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孔子自己提出了可以贯穿其中的基本道理,就是“忠恕”二字。
“尽己,曰忠;推己及人,曰恕。”
将己身修养好了之后,要能够推己及人,扩大到影响别人,让别人也可以像自己一样好。这就是孔子的“恕道”,是“成己”亦“成人”的广博胸襟。
无论任何品德,都可用这项“忠恕之道”,所以它是可以“一以贯之”的道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