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民明友觉得《青松岭》这个农村题材的老电影真实吗?
青松,社会主义,车把式农民明友觉得《青松岭》这个农村题材的老电影真实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电影没有真实的,都是根据一个题材加以修改,塑造,美化完成的。给时代人带来一种精神享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不敢播放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电影《青松岭》,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岁月,涵盖了不止一代人,虽然现在已成了过眼云烟,就其艺术水平而言,还是挺令人们难忘的!
《青松岭》根据河北省承德地区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刘国权、姜树森执导,老一代电影艺术家李仁堂主演,于1974年上映。
这部《青松岭》的电影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1965年拍摄的,一个版本是1973年拍摄的,其中的角色没有大的变化,只有李仁堂饰演的角色在1965年版叫张万有,1973年版中叫张万山。
该片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农村生活,当时情况是:青壮年大都参军参战,很多人壮烈牺牲,国家政权亟待稳固,清匪反霸也如火如荼,农村劳动力非常缺乏,即使分了地,烈军属、赤贫户也无力耕种,在严竣的现实面前,地方率先成立互助组直至合作社,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为缓解劳动力缺乏,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侵袭,防止贫富两极分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青松岭》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秀梅和他做大队长的哥哥周成的关系出发,对影片的象征性意义做进一步的解读。哥哥周成因为要抓生产,不得不仰赖于车把式钱广,并且不认为他帮助村民带私货等行为属于原则性问题。漏网富农钱广运用赶大车的权力试图引导村民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妹妹却认为钱广的行为不可饶恕,并且在党支部书记的支持下,在老贫农饲养员张万山老汉的帮助下,违拗哥哥的意志,同车把式钱广进行斗争。最后戳穿了钱广阴谋,教育了民众,取得了阶级斗争胜利。
剧情概要: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一片丰收景象。年轻姑娘秀梅,人称“假小子”。某日清晨,她和大楞偷偷把队里的大车赶出来练车,不料,头一次出车,马就惊了,幸亏模范饲养员张万山大叔把惊马拦住,才没有发生意外事故。秀梅和大楞学习赶车毫无个人目的,只是不满车把式钱广搞投机倒把活动,希望学会赶车,接过钱广的鞭子。
大队长周成是秀梅的哥哥,不仅不支持年轻人的积极热情,反而轻信钱广的话,批评了妹妹秀梅,结果更加助长了钱广的威风。新任党支部书记方纪云来到青松岭后,发现大队长周成只顾抓生产,缺乏政治头脑,对钱广只注重他的赶车技术,不考虑他的政治表现。特别是对钱广经常为某些人带运私货到城里去卖,严重影响集体生产,周成也视而不见。方书记认为应支持秀梅等人的建议,让年轻人学会赶车,尽快把钱广的车把式换下来。
不久,村里办起了赶车训练班,请张万山为师,培养秀梅等人赶车。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而钱广怀恨在心,在辕马跑得满身是汗时,故意给马饮水,结果马病了,他把责任推到秀梅身上。爱马如子的万山大叔精心喂养病马,终于把马治好了。万山大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帮助年轻人不仅学会了赶车,而且教育他们要树立为革命赶车的思想。一天,张万山批评钱广给人带私货损害集体的行为,钱广便摔鞭不干,并以此要挟周成。年近六十的张万山不顾自己的寒腿病,夺下钱广的鞭子亲自赶车进城送货。
不料,刚出村口马车又惊了。惊马的地方与上次秀梅赶车惊马的地方相同,又是在村口大榆树下。方纪云和万山大叔感到十分可疑,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是钱广为了把持车把式的工作进行投机倒把,故意把牲口训练出“三鞭子”的习惯,大车走到大榆树下不打三鞭子,牲口就要惊车。钱广的阴谋被识破了,经调查证实他还是个逃亡的富农分子。经过这场斗争,大队长周成提高了思想觉悟,秀梅等青年们学会了赶车,掌握了鞭子。
特别是影片里的主题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脍炙人口!由张仲朋作词,施万春作曲,蒋大为演唱,已经成为民歌经典,至今传唱不衰。
歌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节奏欢快,旋律流畅,起伏跌宕,深得河北民间音乐那种豪爽的气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人们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的坚定信念与美好情怀。歌曲的前奏以及马铃声和鞭响与男女的对唱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艺术氛围,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令人难以忘怀的亲切感。
在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作为反映阶级斗争的老电影,《青松岭》无疑也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看这部影片时,尤其是80后、90后、00后(包括农民)看这部电影,可能感到有许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倒是对比当年的农村,深深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农村的大发展。在剧中,赶大车被作为一项技术活大加渲染,看看现在,农村还有几个赶大车的?拖拉机、摩托、农用车是现在的主要交通工具,甚至小轿车、重卡也屡见不鲜,高质量的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哪里还能看到电影中反映的当年情况的踪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看看或引图书馆查看五、六、七、八十年代的报子,就看人民日报,就知道那是个火红的年代,一切为公,不能有私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