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联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对联,桃符,春联对联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联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楹联的起源
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究其初始,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五代时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逐步发展至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于桃符,传说在东海度朔山上有裸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长达三千里,叉枝又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的山洞里住了很多的鬼怪,这些鬼怪归神荼和郁垒两兄弟管辖,他们专门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喂老虎。从先秦起,每次到了年终,,百姓们就把两位神将的图像画在桃木版上,或在桃木版上题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桃木板悬挂于大门左右,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五代时,神像在桃符上消失了,联语被题于桃木板上,据说此种现象是拜孟昶所赐。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后蜀主孟昶突发奇想,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挥毫,在“桃符板”上写出:
新年纳餘庆,
佳节号长春
从此,每逢过年,孟昶都要让臣子在桃符上书写联语,而后这一形式也慢慢传入民间。据《宋史•蜀世家》记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虽然这不一定是中国第一幅楹联,但一般学者都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換句话说,春联是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联起于春秋、先秦,汉朝、三国、两晋都有记载,兴于盛唐,诗歌联语口口相传,而真证作为门联挂出的始于北宋年间,北宋名相王安石有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开始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两个神像为符,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时候,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下旧桃符。至于在桃符上题对子,则是自西蜀孟昶之后而盛行于宋代的。再后来,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已经是春联或门对的开始了。
对联的真正鼎盛时期,则是在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笼络知识分子,给予骈体文以特殊重视,由于科举考试,许多知识分子都细心研磨,务求精进,从而使对联得以兴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极力提倡此事,并亲自题写一副春联赐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的皇帝们也不甘落后,经常在游山玩水之余也题上一两副对联。康熙摘许浑诗题写在镇江七峰阁上: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而那个风流天子乾隆的雅兴就更多了,到处题写对联。他给颐和园颐年堂题写了一副对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
自明代以来,撰写对联的名家层出不穷。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阮元、袁枚、郑板桥等,近代有谭嗣同、王壬秋、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等。
对联自宋代开始问世以来,估计至少写了十万副以上,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联,又名楹联、楹贴,俗称对子。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述物抒情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词的衍生物,亦可视为中国诗词的一个门类。
“联语的对偶句”式,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易经》、《诗经》和《老子》。
例如,《周易》中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诗经》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但是,这些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这只是它的起源。
据载,我国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所撰的:
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这是诗词学术界的共识。
对联的流行,始于宋,盛于明。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崇,使对联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在我国广为流传,大放异彩,几乎家家门口有“联”,斋斋堂上有“对”,其谱及程度超过诗词等文学体裁。
随之又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如:
春联、贺联、挽联、赠答联、励志联、婚庆联、名胜联、宅第联、中堂联、店铺联,等等
类别的对联。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最近陕西人能去胡北做生意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