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西游记师徒四人代表四个不同的人性?
唐僧,性格,悟空为什么说西游记师徒四人代表四个不同的人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6、人在群体社会里,会有所比较,会有运用聪明才智,手段方式,方法捷径来最大化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这是欲望带来的引思。
7、人们大多数时候的心态和状态,其实和猪八戒是差不多的,只是在旁观者看来很可笑,但要仔细观察清楚自己,何尝没有很多相象的地方呢。
脚踏实地努力干,空想梦想都是幻。
一、沙僧(白龙马)特征:
1、做过妖怪吃过路人,算有过恶念。
2、皈依取经团队后,踏实肯干,憨厚闲心。
3、在团队里任劳任怨,默默跟随,该出力出力,该帮打架打架。
4、虽然爱和稀泥,但懂得维护团队整体利益。
5、一路挑着担子,没撂过挑子,有耐力,守纪律。
6、典型的跟随小弟,存在感不强烈,但又不可缺。
7、尊敬师傅、大师兄、二师兄,服从领导;关键时刻也能顶顶大梁。
8、智力不算高也不算低,不爱参与内部纷争。
9、整体性格属于老实巴交,话少自闷,坚守自己的职责,干好自己的岗位,跟随团体辛勤劳作。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没有太高的理想,安分守己,踏实做事。属于一等从属。
二、人的现实环境处世:
1、人心再大,脑海思绪再多,最终还要脚踏实地落到在客观世界的行走上,努力辛勤做好手里的事物,也是人的一种本分。
2、人在社会里干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立世之本,是提高跃升之基,人只有一步一步扎实的前行才走的更安稳。
3、人的一生可以说一直在负重行走,就像沙僧担着担子一样,压在肩头前行,肯定重,肯定有负累。但心中的希望和责任感让我们勇敢的担着担子前行。
4、人的性格各异,人的特点不同,很多人也和沙僧一样,默默从事自己的工作。不爱言语,不爱出风头,不爱参与过多的是非;但他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他会守好自己的本分,他会维护一些底线基础,他会扎扎实实的努力。
5、人有聪明才智,也有憨厚单纯,秉性不同,追求不同,行事风格也不尽相同。沙僧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符合在客观世界行走的印记,遵循一些现实规律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6、人在群体社会里,随大波,不突出在前,不甘落于群体之后,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心声的,这种处世态度没有对错之分。
7、人在群体社会里必定会关注这个客观世界的所有,看得清楚,不一定去碰触。看不明白不一定不去联系,任何想象都是在人行实践里得到体现。
8、在群体社会里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很关键,走出自己的人生路线,实现自己的人生小我是大众思维和态度。
总评:《西游记》中师徒来历各异,殊路同归,共同结合走到求取真经的道路上。各自的特性组合成一个团体。就如我们身心的器官,为人体所有需求而服务。
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性,但人们之间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这是种群的特质。上面讲的毕竟是大众共性的东西,也有少数奇异不同的人存在。
我们的头脑如孙悟空一样放荡不羁,我们的心脉和唐僧一样充满着复杂和自我,我们贪欲和猪八戒的贪念一样多和不可缺少,我们的行动和沙僧一样要脚踏实地,努力付出担上责任,负重前行,充实富足实现我们的人生绽放意义。大家觉得呢?欢迎交流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参考资料:《西游记》,《论语》
原创作者:@说客先生dys123 爱好庞杂,中庸之道,趣聊历史,趣味畅谈,趣心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师徒四人确实代表着四个不同的人性。分析如下:
一、唐僧——性善论
性善论:由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本性的表现,亦称之为“良知”。如:原始社会的人们都很善良,生活在一起,平等互助,快乐自由。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群体利益相互结合,非常和谐。
《西游记》中介绍了唐僧的身世,出生后,母亲为保其性命,将其放入木盆,置于江中漂流,幸得金山寺法明和尚解救,精心抚养成人。他天生心善,不忍杀生。并研习佛法,得君王欣赏,奉为“御弟”。后被“观世音”看中,前往西天取经。唐僧的善还体现在善待万民,善待徒弟,九九八十一难中还处处以慈悲为怀,教化妖怪。终于取经成功,成为“旃檀功德佛” 。
二、孙悟空——性恶论
性恶论:由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本性,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如:西方的亚当与夏娃违背上帝尝了“禁果”,然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们,出生即负有深重的罪恶。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石猴出生,集天地之灵气,拜师“菩提老祖”,学得“七十二变”与“筋斗云”。孙悟空天性偏“恶”,破坏性极大,学成回“花果山”后占山为王,引得四方“妖怪”前来臣服,并殷勤与他结拜为金兰。入龙宫抢夺“金箍棒”,打上凌霄殿,毁坏炼丹炉,逼得玉皇大帝钻入桌下:“快去请如来佛祖”。杀红眼的“美猴王”最后还要举棒打“如来”,被“佛祖”反杀。唐僧解救后,还多次作恶,打死山贼,并试图击杀师父。这些行为无不是孙悟空天生“恶”的表现。正如荀子所言,必须要对“恶”的人性进行道德教育,这便是“五指山被压五百年”,“紧箍咒”嵌入猴头里,经过了这些教育,孙悟空才得以向善,一路保唐僧安全。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三、性无善恶论——猪八戒
性无善恶论:由告子提出。“性无善与无不善也”,并言之“食、色,性也。”在告子看来,人心都是一张白纸,不存在善与恶,人性的基本内容就只有“食”与“色”这两种本能,这类本能是没有善恶定性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