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百姓在乱世喜欢刘备,盛世喜欢曹操,为什么?
刘备,百姓,乱世老百姓在乱世喜欢刘备,盛世喜欢曹操,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给儿子刘禅的遗言也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就是刘备在历史上所代表的形象,现在有很多人说刘备是假仁假义、邀买人心
。但是刘备终其一生,都没有做任何违背其诺言、有损其形象的不当之举。如果从“论事不论心”的角度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其次我们再来看曹操所代表形象。
1、实用主义思想
曹操极为注重实用主义,不被大义道德所累,换句话说,曹操是不会被道德绑架的。他喜欢做什么事情,都会去做,除非道德是对他有益的,否则才不管他。曹操喜欢邹氏、直接抢过来,差点被张绣杀了,损失了被其称之为“古之恶来”的大将典韦……
当道德对他有用时,他也会去积极维护:他的马踩了麦田违背了他自己制定的军规,他割了自己的头发说代死……留有用之躯安定天下,这波操作666。
曹操是能屈能伸的,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2、理想主义思想
这一项为曹操加分很多,曹操有想一统天下,结束战乱,扫清寰宇,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时也对百姓有很深的同情之心。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中: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后世由此评价:
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鲍信。
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於危亡之祸。——袁涣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李瓒
3、成功主义思想
曹操一开始也是个小人物,不过是“宦官之后”,在当时的士大夫眼里,是上不了台面的,及至后来攻灭“四世三公”的袁绍集团,一统北方,始终保持对南方刘、孙政权的优势态势。曹操本身就带有“逆袭”“成功”的标签。
结语和答案:乱世的百姓身处封建王朝时期,所接受的思想也是统治者宣传和教育的:“忠义”、“仁德”的思想,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而刘备就是这种思想的化身,自然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其次饱受封建主义压迫的老百姓也只能寄希望于这样一位“理想”的君主。
而盛世或者说是现在吧,思想开放,经济发展,实用主义和成功主义占据了主流和上风
,大家看现在讲成功学的书有多少!现在很多人喜欢曹操,倒不如说现在很多人想成为曹操,成为成功的那个人。
三郎就说到这儿,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和关注,这是三郎继续为您带来精彩内容的动力!有什么有趣的历史问题记得喊我回答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先哲在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的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同时,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基于上述的理论基础,我们看看乱世之中的先主刘备是怎么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规范:
刘备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例如:领平原国相,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刘备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救孔融;救陶谦,陶谦病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做太守,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徐州。
刘备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刘备曾举荐他为茂才,率领军队迎接刘备;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来迎接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由此可见,刘备的人脉基础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什么支配他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呢?
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要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下他们!”在贯彻儒家民本思想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刘备曾经对庞统说过:”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虽然是说辞,但是也能体现刘备仁政之策的根源。
从刘备的事业成功上,充分说明身处乱世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取决于如何对待人民!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也就是人民大众在乱世喜欢刘备的最重要的原因!对于刘备能够在襄阳城外一呼十人万应,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仁政之学说,绝不仅仅是局限于王道!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等……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才是理想的经济方案。要求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建安九年,曹操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一户就收二斤丝棉?这也叫收税!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上一篇:西瓜视频第22天,粉丝49个,一共5.53元,什么水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