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边塞诗是否独属于盛唐的文学?
边塞诗,盛唐,边塞边塞诗是否独属于盛唐的文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的文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读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肯定的说,边塞诗属于盛唐的文学,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
非常遗憾的是,后世由于武修文的风气,边塞诗成为古代史上中国尚武精神的绝响!
秦汉以来,中国的正北方、东北方、西北方,承受着游牧民族的向南压迫,到了初唐时,情况并未发生变化,其中西北吐谷浑的战争尤其严重。
李世民于是在边境设都护府,增强边关的军事力量。许多诗人就来到这里,甚至长期居住边塞。这里是保卫祖国的前哨,边塞的雄浑风光和特有的生活习惯是吸引诗人前往去歌唱的价值和魅力。
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盛唐时期,边塞诗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题材。据唐代史料记载:“唐代的诗人,无论你出名或不出名,至少有一首以上的边塞诗。而从朝庭高官到军队将领,下到贩夫走卒,都会作一、二首关于民族斗争的诗文。”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唐朝的经济发展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强大经济力量,国防力量的震摄力,给世人最强烈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值得骄傲,一个强大无比的时代。大唐的军人们从心底渴望冲锋陷阵,上前线杀敌。不是边塞诗人的李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军中诗人怀一腔热血,为正义,为保卫家园驰骋沙场,他们对战争的描写,更多的是挥洒时代的激情和自信。比较典型的是:高适的《燕歌行》。我们知道,高适是典型的军旅边塞诗人,他与李白不和,与杜甫却亲如兄弟,即使自己做了官,也帮衬老杜在浣花溪畔修起了茅草房。
他的巜燕歌行》也是边塞诗的名作之一,摘引后几句:“.....杀气三时作阵营,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为国御敌,哪计辛勤。这是革命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诗人们也对由于征夫长期戍守边疆而造成的夫妻分离,家庭破裂等不幸与痛苦,表现出巨大的关注与深切同情。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葡萄入汉家!”这首诗是叙述从军之苦,说出战争的罪恶,战骨埋荒的结果的非战思想,可以和王昌龄的巜塞下曲》,李白的《关山月》相提并论。
当然,也有高奏凯歌的声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己报生擒吐谷浑。”
结束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边疆战争之频繁和胜利之常态,实为罕见。因此,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边塞诗不是独属于盛唐,但盛唐是边塞诗的高峰!
一般认为,边塞诗起于汉魏六朝时,到了隋代开始兴盛(代表作有隋炀帝杨广《饮马长城窟行》),在唐代边塞诗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在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唐、盛唐的边塞诗,格调多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高峰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我们一般知道的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出塞》、《从军行》以及王之涣《凉州词二首》,这些佳作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
除了这四大边塞诗人,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的佳作,如:李白的《关山月》、《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王维的《使至塞上》、《老将行》等,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只是题材有所扩展。
盛唐的边塞诗高峰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当时盛唐强大的边防,以及由此的高度自信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当时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和岑参。高适年轻的时候,渴望从军,建立边功,“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岑参也是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有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另外还有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