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河洛古国”的发现,对中华文明古文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遗址,槐树,古国“河洛古国”的发现,对中华文明古文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河洛古国”的发现,对中华文明古文化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河洛古国的发现进一步的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
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的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这个被专家称为“河洛古国”的重大发现将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历史。
红山、良渚和仰韶文化基本处在一个时期,很多人认为仰韶文化比较落后,但我不这么认为。从双槐树出土的文物来看,说明中原地区有着包容的气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表示,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的内涵、尤其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15年来,我们一直痛感中原地区的考古材料相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薄弱。”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在同时期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社会分化程度最明显,是我们研究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非常重要的材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此前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遗址,像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重点发掘了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的距今3300年的遗迹。十五年前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都发现了多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
但可惜的是,也许因为黄河流域河道冲刷、黄土堆积的破坏作用的缘故,在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原地区探源显得十分艰难。作为众所周知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原地区此前却没有发现5000年前的大型文明遗址。
河洛古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它所处时代,正填补了中原河洛地区5000年这个级别的大型考古遗址空白,十分重要。这里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
伊水洛水合流后从这里汇入黄河,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正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河洛古国宏大的建筑规模,严谨有序的布局,所表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都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甚至不能排除是炎黄二帝文明时期的遗迹留存,对中华文明古文化的重要价值,不言可喻。
双槐树遗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看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华夏文明的意义
河洛古国遗址又称双愧树遗址,双愧树遗址发现的意义在于,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出现的地区和时间,完美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空白,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在双愧树遗址发现之前,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都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如璀璨夺目的红山、凌家滩、石峁等古国文明,但地处中原的河南地区,却没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是文明伊始的地方,但他到底是如何开始的,又如何成为中心的,这个问题在考古界都一直没有过硬的考古资料。双愧树遗址的发现,刚好填补了这段空白。
发现
1·北斗九星天文遗址
北斗九星天文遗址,是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形状的天文遗迹,位于双愧树遗址中心,可以说是当时的贵族所居住的区域,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统治者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中国古代,很多帝王将相都十分重视“承天命”,也就是说自己封王拜侯,是上天命令的,如秦始皇,传国玉玺上就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北斗九星遗址,更是“承天命”的早期代表,是一种文化的开创。同时北斗九星遗址的发现,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2·牙雕蚕
丝绸和玉,都是中华文明的工艺高端代表,关于玉的记载很多,而丝绸却很少引人关注,但在双愧树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它的做工十分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和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同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虽在其他遗址中,也发现了蚕和丝织品等,如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山西西阴村遗址等地,都在距今5000年左右,但在距今5300年前后,除了双槐树为首的聚落,全国其他地方却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可以说双愧树遗址是黄河流域的中心部落群,是中华农桑文明最早的代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