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这些都是什么年代的铜钱?有什么收藏价值吗?
铜元,乾隆,通宝这些都是什么年代的铜钱?有什么收藏价值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些都是什么年代的铜钱?有什么收藏价值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个
四川铜币在清末初铸时,质量较好,一般都是用紫铜。每枚铜元的含铜量均在96%--97%左右。民国以后,成、渝两地铸造的铜元。因当事者贪图重利。搀入白铅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两种为紫铜外,其余均是白黄色的白铅。故铜质不如清末所铸之纯,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于四川省内军阀混乱,有些军阀用铜日杂,使成色方面连95%也难以达到。
一般在小几十,这枚品相不好又打了眼,没有什么价值了
四川铜币军政府是由四川铜元钱币演变过来的,最早铜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议铸造铜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铜元局,其规模不大,仅就原购铸小制钱的废机修整使用.厂房是机器局的压铜厂和旧的铜钱厂,铸料是机器局的枪弹废壳边渣和宝川局余铜,圯炼净尽。按铜96%、铅0.1%及其他的比例配铸“当五”、“当十”铜元。所铸铜元悉用紫铜,量较好。。以致四川铜元成为全国铜元特点之一。
公元1911年11月27日,以一场铁路纷争为开端,四川这个人口最多的省份,终于宣布独立,建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出任,被推为都督后,立即着手组织,由任军政部长,其他各部门首脑由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分子分任之。辛亥革命后,四川大汉军政府于民国元年废除龙纹大清铜币模式.改铸四川铜币军政府造“当十”、“二十”和“当五十”文三种面值的铜币,正面为“四川铜币”四字,中问有一枚海棠花,有“军政府造”,下边为当制钱若干文,反面中问有一圈,圈内为篆文“汉”字,圈外还环绕有十八个小圈,小圈上有“中华民国元年”六字。民国2年(1913),又添铸“当一百”和“当二百”两种铜元,当一百铜元的模式与当五十的相同,当二百文的版面稍大,其正面中间谱有一圈,圈内为嘉禾两穗,穗中有直书的“贰百文”三字,圈上为“中华民国二年”,圈下为“四川造币厂造”,反面正中亦有珠圈,圈内为两面交叉的五色旗,圈上有英文TheBeputIleofchine,当二百文的版面比一百文大,这种二百文铜元,又称“双旗”铜元亦称大二百文铜元。
民国7年(1918)成都造币厂曾增铸五文铜币。民国8、9年(1919、1920),曾铸当一百和二百铜币。民国13年(1924).扬森为了更多地掠夺铸币暴利,铸造重量轻、币身薄,体积小的小一百和小二百(也叫新一百和新二百)铜币,这两种铜币的模式与以前铸的“汉”字和“旗版”均有变动。自民国15年1926)起到17年(1928)止的三年时间内,四川造币厂铸造的小二百文铜币多达四亿余枚。由于铸造铜币有利可图.当时省内各防区的军阀们也纷纷效尤,设厂铸造劣质铜币,使四川币制混乱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川铜币在清末初铸时,质量较好,一般都是用紫铜。每枚铜元的含铜量均在96%--97%左右。民国以后,成、渝两地铸造的铜元。因当事者贪图重利。搀入白铅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两种为紫铜外,其余均是白黄色的白铅。故铜质不如清末所铸之纯,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于四川省内军阀混乱,有些军阀用铜日杂,使成色方面连95%也难以达到。
清末民初,民间日常生恬所需生活日用品,纯以钱文计算。在银元畅行时,铜元作为辅币仍旧普遍流通行使,不论成都或重庆所造铜元,均能在省内外广泛流通。但自铜元面额增大后.不仅原有的制钱被收去改铸铜元图利,小面额的铜元亦有被收购熔化改铸大面额的。如当五十文铜元出现时,市上的当十文和当二十文的铜元就减少。新二百文铜元面市时,原有的老一百和老二百文铜元亦趋匿迹。民国14年(1925),当五十文以下铜元都停铸后,新二百文铜元在川省境内成为交易的起码单位。少数二百文以下的交易,有的用制钱,有的则将当二百文铜元截为两半或四片当作一百文或五十文,作为找补零星数额之用。这种铜元,俗称宰板铜元。有的地方还有以竹签或竹片代铜元作零星找补之用的。由于铜元的额定价值与使用价值产生差距,如当十文铜元最初是按照面额使用,以后每枚逐渐改作当一百文行使,其他种类铜元的使用价值亦有改变,而政府又未规定先后价格折合的比率,以致民间的债权债务由此发生不少纠纷。
四川铜元中二百文的铸造,前已述及自民国2年(1913)开始.计有大型小型的区分,铸造者惟利是图。初由五十文改铸一百文,继改铸大型二百文,此犹未足,复改铸小型二百文。大型二百文一枚,最少可改小型二百文两枚,成色要求96%,清铸二十文铜币,其重量较小型二百文还重。更有不法之徒,更用机械以清铸十文铜币压而扩之,改图易字成小二百文,两型的重量没有差别。故在流通中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别。大型二百文在全省均能流通使用,尤以沱江流域为多。川南高县、珙县、筠连、兴文等县,只作一百二十五文或一百文行使。而仪陇、蓬安、昭化、通江等县,却作三百文行使。天全县僻处边远,常有外省商入以二百五十文的价收买,而遂宁、潼川、保宁(今阆中)、南部、广安等县每以大型二百文(旗版)斫成二,一牙作一百行使。至于小型二百文,在全省长江沿岸,自涪陵以下及酉阳、秀山等县,只作一百文使用.其余各地则能照面额通用。
第二枚,咸丰通宝小平钱,价值大概十元左右
咸丰通宝为清代钱币之一,清文宗年间(1851年-1861年)铸造。咸丰通宝钱径2.2~2.6cm、重2.4~4.2g,其中大样钱鲜见,而更多为私铸劣质薄小钱,期间鹅眼钱重不足1g。背文满文各宝局名,常见者大约20局左右,尤以“宝台”局“阿克苏”局“宝通”局所铸为稀少。传世尚有“咸丰通宝”雕母数种,极为珍贵。咸丰年间因政治腐败,经济危困,咸丰通宝铸行未久即收到各种重宝、元宝大钱冲击,钱遂严重贬值,故制作简陋,形制混杂;全国27局所铸的,铜质、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见。
第三枚,乾隆通宝,这枚几块钱。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比较复杂,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乾隆通宝钱径约25毫米,重约3g。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1]。币种与不同时期形状与大小也有不同
在太平军连捷,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下,清军疲于奔命,清廷惊慌失措。这时,清朝的军费开支大增,而税额收入大减,再加上的影响,导致财政拮据,为了筹款继续镇压太平军,缓解财政危机,于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铸大钱。《大钱图录》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钱。巡防续请铸,当千两种。”说明是在迫不行已的情况下铸行的。“”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迅速铸造推行。“咸丰重宝”铸行情况十分混乱复杂,当值等次,大小轻重,铸造材质,铸造工艺,文字书体,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监内铸造时,都差异很大,以至有当值大小和钱体大小轻重倒置的,此外还有和
上一篇:房产中介怎样和线人合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