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词创作有什么诀窍吗?
诗词,平仄,诀窍诗词创作有什么诀窍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熟读古人诗词三百首,以诗词而言志,自然脱口而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读、多悟、多交流、多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
这里说的偷,不是偷句,而是偷意。
看别人怎么起、承、转、合,怎么抒发情感,怎么把眼睛看到的事物,用诗词表现出来。
诗是有自身格律的,研究好这些,就会下笔如有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词创作是见题材构思意境符合韵律即可,不需要什么诀窍。譬如看到园角落的一株小牵牛花开得非常鲜艳,而由于园角少光潮湿,花株旁边长了不少青苔,一首五言小诗即成腹稿,而恰与袁枚的‘苔花’相和,(诗人与周边环境皆在农村,从小与泥腿娃儿为伍,袁枚笔下的苔花与诗人心中的小牵牛花各自凭茎中所蕴藏的‘颜色’自由妍放)图配诗如下:
天生藤蔓胚,
从小伴青苔。
颜色藏茎里,
逢春兀自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词创作有什么诀窍?我以为,靠诀窍掌握诗词创作技巧,真有点不靠谱,要说靠天赋倒还有那么点意思。你看,骆宾王七岁能《咏鹅》,王勃二十写出语惊四座的《滕王阁》,王维十七岁时写出脍炙人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五岁通六甲,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李贺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这些人的才气真的“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
我个人以为天赋固然重要,但兴趣,喜欢则是入门的向导。唯有喜欢,你才会去不断琢磨,实践,不断尝试,久而久之,熟也能生巧。说到技巧,我个人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多读。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有了诗的“感觉”和“标尺”,自己创作时,就会自然而然拿“标尺”去量,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加工。
二、学一点诗词格律知识。格律诗首先要学会辨平仄,对对子,这是第一关。像“云对雨,雪对风,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这类《声律启蒙》的读物,我是七八岁时接触的。关于平仄,弄清楚平上去入四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明代释真空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平仄要诀可帮助我们记忆。按照普通话的平仄和发音开始学习,搞明白对仗和平仄、黏连即可,算是过了入门关吧。
三、多练多推敲。只说不练假把式。好歹自己多动笔,不要一想到写诗就要发表,就会成为大诗人,先学爬,再学走。多揣摩,思考。自唐朝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贾岛的“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其精心推敲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启示作用。我们还可以临摹,对照古人的作品,依韵唱和。美篇摆在那里,近“朱”久了,焉能不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四、 要热爱生活。好的作品,无不来源于生活。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发现诗一样的美,亦可以精美的诗来表现。诗歌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带有自身体温,带有血肉之声,带有生命灵性,带有浓郁大自然气息的自然之泉。犹记得读书时,工人诗人黄声笑给我们介绍他的创作体会,上来就是一句:“我们工人的诗,是挑出来的诗,抬出来的歌”。极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将诗与生活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再高的技巧,也憋不出来激励人心的好诗。
这些都是个人肤浅见解。诗词学问博大精深。从《离骚》到《诗经》,从唐诗到宋词,从古诗到近体,风雅颂,赋比兴,穷其一生,也未必能登堂入室。路漫漫且修远,只能上下而求索。
当然,学富五车未必能写出好诗,贩夫走卒未必写不出好诗,试玉要烧三日满,明才需辨七年期。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犹记小时候,伯父背着背篓,给我讲唐人张打油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唐人张打油有人说他是个农民,反正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这首打油诗却一鸣惊人,开创了崭新的打油诗体。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让我们一起,在自己喜爱的领域且行且珍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
多读,多学、多写,
多出去走走,
诗词源于生活
创作来自灵感。
仰望天空那片蓝,
静思心中一线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