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王阳明会在龙场驿悟道,参悟心学?这里有什么特殊的条件么?
圣人,良知,自己的为什么王阳明会在龙场驿悟道,参悟心学?这里有什么特殊的条件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发生于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因见贵州当地的特殊情况,某日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龙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以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在明朝这里尚未开发,人烟稀少,偏僻闭塞,散居着一些言语难通的苗彝等土著。
龙场的环境十分简陋、艰苦,据记载王阳明初至龙场时,自己动手搭建房屋,“结庐而居”,不过他苦中作乐,在这里过上了遁世生活。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构建其心学体系的标志性事件,就王阳明而言,龙场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圣路上的关键之悟,反映了王阳明独特的个人气质,也带有浓厚的心学底色。
圣人之道,不是不能达到的,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的,圣人之道就存在于我自己的理性当中。
这个说法,对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两者虽同样追求天理,但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存在于客观世界,必须“格物”才能“致知”,而王阳明则说天理在我心中,追求天理必须“致良知”,两者是根本矛盾的。
历史表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居于正统地位的朱子学之外,开启了声势颇为浩大的阳明学潮流。关于这种学说的兴盛与衰败,古今中外的学者已经贡献出来的著作堪称汗牛充栋。
他不但不鄙视劳动生产,反而亲身劳作,开垦荒地,自耕自食,通过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实践,也让他的成圣追求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谪居龙场三年的时间内,王阳明不断阐发出新的体会,开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阶段。
龙场悟道的发生时间现在已不可考,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悟道是发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阳明找到了成圣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酝酿于此。
道在哪里?道在自己心里。
人生来是没有善恶基因的,有人行善有人行恶那是因为心动了,自己知道善恶,行善,不作恶,就是天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对“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认为“格物”的真谛是通过格物穷理以致其知,而王阳明却悟出了“格物”的实质是重在“致良知”,通过良知推广至事事物物,“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强调“要在事上磨炼”,这种寓“道”于“伦常日用”中的观念是对儒道思想的继承,这些观念也与龙场所悟不无关系。
除了悟“道”,龙场所悟也让王阳明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计较于个人官场得失,而是积极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义,发现“孔颜之乐”。
参悟心学
他在“乐”的二个方面,
一是“安而乐之”,无屋可居,王阳明就自己动手搭建草庵,自给自足;
二是“自然之乐”,在龙场的三年里,王阳明享受于农业生产之乐,过着简单、朴素、返璞归真的生活。故而,龙场悟道也可视为王阳明“重生”的起点。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心学和理学的共同追求。
阳明心学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程朱理学反之,或许这也是导致阳明心学最终彪炳史册的原因!
龙场悟道,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讲心即理,讲至善在于吾心,讲致良知,讲天人合一,讲事上磨练,解释《大学》的格物就是格心,致知就是致良知,都是透过道的体悟而展开的
从这些他悟道说出来的就可以看到,就是说说而已,因为不合道,当然是行道行不下去。道只有一个,如果人人都想一想,悟一悟,合道能得道的话,哪人人都是圣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那是他最低谷,一切欲念都看来无没实现和追求了,心空矣,如佛所言,遏即菩提,信然,阿弥陀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是信仰龙这个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本原因是,没有官场琐事羁绊王阳明的时间。一下静下心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上一篇:2020年呢夏天如何防晒才能不至于再脸上留下口罩的痕迹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