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王阳明会在龙场驿悟道,参悟心学?这里有什么特殊的条件么?
圣人,良知,自己的为什么王阳明会在龙场驿悟道,参悟心学?这里有什么特殊的条件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正德初期,明武宗朱厚照宠信太监刘瑾,整天玩乐,无心朝政。
刘瑾只手遮天,所贪污的金钱可排名世界历史上首富前几名。很多大臣上奏皇帝揭发刘瑾的罪状,都被军棍侍侯丢官罢职。
兵部官员王阳明也上了封《气侑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也被刘瑾打了四十大板,发配贵州龙场担任驿丞,而且无品无极。
如果不是王阳明,龙场不过是帝国一个偏远的小驿站,王阳明的到来,给它注入了活力,从此,闻名天下。王阳明也因为龙场这块洪荒之地而踏上思想青云。
龙场在当时很难从地图上发现它,它是原始森林里的一朵蘑菇,是大海里的一根铁钉。它地处贵州修文县,修文县本就处于万山丛林之中,偏僻闭塞。
王阳明到了之后发现,他仿佛穿越到了盘古时代。可以说“居无所住,吃无食物”,而且野人出沒,毒蛇遍地,野兽奔走,瘴气弥漫。他意识到死亡离他不远了,而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他要做点事情,比如钻研“格物”。
王阳明没有任何书籍可以看,开始时,他安静地坐着,回忆读过的理学书籍,偶尔还会想起当初格竹子时的事。多日之后,他开始进入冥想状态。他想的是,如果圣人被搞到龙场这鸟地方来,该如何做呢?有时候一天都不会吃饭,坐在那里和死人一样。
王阳明正在专心求解“大道”。这就是湛若水提倡的“静一”功夫。这样静了多日后,王阳明突然感觉到胸中快活自然,仿佛这个世界已经与自己融为一体,他就是这里的山和水,就是这里的老虎和毒蛇。
古人说,天下学问都从静中来。为什么安静可以产生学问?这实在是个谜,但却是客观存在。真正做学问的人,大多都是孑然一身。即使有家人,他们也不尽半分责任,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刻苦静坐中去了。
王阳明每天坐着的时候想的是格物,做梦居然也会梦到格物。在神魂颠倒了数日后,有一天正在睡觉时,他突然醒来,几乎是一个跟头翻起来,大呼小叫,跳跃着,把山中的狼虫虎豹全都惊醒。
只见王阳明嘴中念念有词: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去求。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殊不知“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心上发一念,孝亲便是“物”。
浅近说来,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更没有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需要“致知格物”。去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说完这一段话后,王阳明又思索起《五经》之言,与自己的这套理论,完全吻合。
这就驰誉后世的“龙场悟道”。
我是展晖史事杂谈,欢迎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从一开始一腔豪情壮志,很想立功立业,却遭排斥贬谪,人生一下子的落差让他内心思绪发生的翻转,从向外求转向于向内求。
再者,离开了朝庭,放下利欲纷争,尘埃扫尽,心方显矣。
所以,龙场起到的作用就是清静而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人经历大起大落后心境才能放开,王明阳本身就有特异功能,有参道的条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悟道者,即有其悟吋悟地。其悟不在地。不悟者在地仍不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极致的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孤独偏僻安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他在人生大起大落之时悟道,这是根本。
上一篇:2020年呢夏天如何防晒才能不至于再脸上留下口罩的痕迹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