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瓜青枯病什么原因造成的?
西瓜,孢子,维管束西瓜青枯病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西瓜青枯病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瓜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是西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主要为害茎蔓。茎蔓染病初呈水渍状,随后病斑迅速扩展,至绕茎蔓1周后,病部变细,两端仍呈水渍状,病部上端茎蔓先出现萎蔫,最后全株凋萎死亡。剖开病茎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脓从维管束切面上溢出,维管束一般不变色,根部亦不腐烂,别于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青枯病作为一种细菌性枯萎病,也是一种维管束病害,是由青枯假单胞杆状细菌侵染所导致,病菌从根部或茎部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后扩展,造成导管堵塞,整个输管器官被破坏而失去功能,干扰代谢,影响水分运输,茎、叶由于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西瓜的青枯病是怎么产生的呢?
1. 连茬种植,细菌传染
有经验西瓜老农都知道“瓜不重茬”。想起来,小时候还因为这个事问过年年都种植西瓜的姨夫,因为姨夫家年年都种西瓜,但是每年的地点都不一样,作为我这个“小吃瓜”,就问姨夫,为什么不选择离家近的那片地种植了,每年都换地?姨夫给我讲,重茬西瓜容易“倒秧”,不容易活,种过西瓜的低地至少五年后才能再种。
2. 田间管理欠缺,温湿度不当
高温和高湿环境适于青枯病发生。高温使植株蒸腾作用加强,水分供应不足,造成叶片萎蔫。土壤湿度过大,造成氧气不足,根系无法进行有氧呼吸,导致水分和矿物质营养运输受阻,从而生长发育受阻,地上部因水分缺乏和营养不良发生萎蔫而死亡。所以,在西瓜大棚种这种病尤其常见。
3. 种植地修欠妥,栽培管理不到位
瓜农高手的诀窍在于西瓜未移植前的土地整理。地不仅要处理平整,且要耙一道道陇,底肥已经要充分的腐熟,且氮磷钾均衡,不能单施一种肥料。这样的瓜地,排水方便,通透性好,土肥营养均衡,怎么能不高产呢。记得姨夫每年整理瓜地非常的用心。土地整理好了,移栽也不要松懈,要注意选好苗;西瓜生长期间要勤于田间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理,防治扩散。
如果以上三点都做好了,那西瓜的青枯病基本上就从源头清除了。希望能帮到您预防西瓜的青枯病。我是专注三农的牧药先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瓜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以危害茎蔓为主,染病植株上端茎蔓出现萎蔫,而后全株枯萎而死。横切病茎用手挤压,从横切面可溢出乳白色菌脓,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一般不变色。根部也不腐烂,这是与真菌性枯萎病的根本区别之处。
预防方案;1、苗床喷雾或随水漫灌:①苗床进行大水量喷雾,喷透。
②若随水漫灌:苗床浇水时,当水存量似有非有时.
2. 定植移栽时或定植缓苗时:
3. 缓苗后7—10天:
4. 当瓜生长到1-2斤重时:使用青枯立克100ml兑水30斤,进行全株喷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瓜枯萎病又叫蔫萎病、蔓割病,是西瓜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有潜伏侵染特征,幼苗感病多数表现不明显,到成株开花结果期陆续显症。幼苗发病时呈立枯状。定植后,下部叶片枯萎,接着整株叶片全部枯死。茎基部缢缩,出现褐色病斑,有时病部流出琥珀色胶状物,其上生有白色霉层和淡红色黏质物(分生孢子)。茎的维管束褐变,有时出现纵向裂痕。根部褐变,与茎部一同腐烂(图1)。
(二)病原特征
西瓜枯萎病是由 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尖镰孢菌侵染所致。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 (E.F Sriith)Snyder et Hansen.]是Snyder和Hansen于1940 年定名的,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瘤座孢科真菌。也有报道认为病原还有Fusariiumoxysporum f.sp. melonis。西瓜枯萎病菌在PSA 平板上,(25±1)℃下培养14天后,气生菌丝体为白色棉絮状,稀疏或浓密;菌落底色呈白色、米黄色或紫色。镰)9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大多为镰刀形,少数为纺锤形,具有1-5个分隔,一般为3个,孢子顶端渐尖,大小为18.3( 7.8- 33.8)微米 X 3.4 (2.6- 5.2)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形状不规则,大多为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无隔膜或偶见1个隔膜,少数 2个隔膜,大小为6.4 (2.0一 13.0)微米 X3.4 (2.0- 4.5)微米。厚垣孢子顶生或串生,圆形或长圆形,浅黄色,大小为10.8(5.2- 14.3)微米 X9.9 (5.2- 11.7)微米。
西瓜枯萎病镰)》菌在适合西瓜生长的任何温湿度条件下均可以生长,温度对镰刀菌的影响很复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镰刀菌生长旺盛,昼夜温差的变化有利于镰刀菌的生长。西瓜枯萎病镰刀菌在PDA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 30℃,最适宜的酸度为pH6-7。另外,通气也会影响孢子的产生,及时通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孢子,固体或半固体培养物比液体培养物易产生孢子。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6- 10 年。病菌可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传播,以堆肥、沤肥传播为主要途径。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温度为5- 35℃,土温24- 30℃为病菌萌发和生长适宜温度。该病为土传病害,发病程度取决于土壤中可侵染菌量。一般连茬种植,地下害虫多,管理粗放,或土壤黏重、潮湿等病害发生严重。病菌从根顶端附近的细胞间隙侵入,边增殖边到达中心柱产生毒素,堵塞导管,破坏根组织,阻碍水分通过。连续降雨后,天气晴朗,气温迅速上升时,发病迅速。
上一篇:2020年了,你们地区的教室还有台阶和讲桌吗?该不该保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