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诗十分推崇字斟句酌,点石成金,有什么作用?
字斟句酌,诗人,杜甫古诗十分推崇字斟句酌,点石成金,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杨柳枝词·其八》·刘禹锡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绾别离。
绾,牵挂。日暮之时,挥袂分别。长安阡陌,无数绿树,唯有杨柳,恋恋不舍。全诗着一“绾”字而境界全出。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满园春色,争奇斗艳。红杏出墙,扑面而来。其中“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化用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诗句。全诗着一“来”字而境界全出。
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臻于化境,是诗人永远的追求、历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六然堂与友人谈诗》一则
学者但知有格律,而不昧古体之精髓,可哀矣。再者,古体讲究下字工稳,也古诗之可赏之处。唐人贾长江(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可见故人吟咏甚苦,是不轻易下字的。不才以为古体好于现代诗,即在练字练意上着意之故耳。古之人所谓一字之师、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谓,即论诗之至言也。
古人作诗,不但讲究练字更讲究练意。字无妄下,意无虚达。言简意赅。语浅意深。一字精确,全篇皆活。古诗之所以耐读耐品正在此间也。其中三昧应深度之。多在诗外下功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在诗词创作时推崇字斟句酌、点石成金,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词创作中的炼字。炼字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诗人的本意,二是在清楚地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清晰表达诗人本意
诗词中除了一部分长诗外大都短小精悍,这一特点决定了诗词的语言密度极高,也就是在极小的篇幅中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每一个字都应该仔细斟酌,做到“一字胜千言”。
比如“推敲”一词的来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传该诗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原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由“推”改为“敲”,意境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试想,夜深月悬,鸟宿人静,诗人来到友人的住处,大门紧闭,不知友人是已经入睡还是外出未归,诗人自然是要敲一敲确认家里有没有人。另外,诗人是去拜访友人的,友人还是个身居幽境的隐士,推门而入扰人清静未免太不礼貌了,还是敲门更合适一些。
所以,相对于“推”字,“敲”字更符合常理,更温和,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就是字斟句酌的作用。
二、增加诗词艺术魅力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清晰明了地表达意思只是最基础的,除此之外,每一个出色的诗人都会去进一步追求诗词的艺术魅力,这个任务自然也就落到了炼字身上。
诗词不同于文章,无法通过大量的文字烘托来实现艺术效果,只能凝千言于一字,以一字活全篇。
比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评价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如果把这一句改成“云破月来花映影”、“云破月来花现影”那全句立马变得索然无味了。
云慢慢散开,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地上的花开始慢慢出现影子,直到云全部散开,花完全沐浴在月光中。影子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云层的移动,花影摇曳,不正像花和影子互相嬉笑捉弄吗?一个“弄”字,将这个云移月明影现的过程写活了,生气盎然,整首词的艺术效果也正是在一个“弄”字上得到了升华。
诗人词人经过字斟句酌提炼出来的,往往是诗眼词眼,也正是这些“眼睛”让诗词的心灵得以展示出来,让诗词真正有了灵魂。
唐朝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也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因为无数诗人词人的字斟句酌,我们今天才能读到这么多的文化瑰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每个文字的意思不同。即使有些字意相近,但感情色彩也不一样。在精短的诗文里,每个文字,都代表一句话甚至一段文章。可以这么说,律诗里面,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因此,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很难写出好诗。而斟酌文字,既是文字表达能力锻炼的一种方式,也是力求诗文静善静美的一种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词字句,大都是固定的,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必须提炼语言,这是其一。其二,出于审美的需要。讲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文字,才能营造出应有的意境美、含蓄美、趣味美,达到言有尽而无穷的艺术境界。其三,声韵格律的需要。格律诗及词都是讲求格律的,反复推敲文字,不仅使语言凝练贴切,还可使用字符合声律要求。
上一篇:有专助手需要付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